新闻与活动 西湖新闻 大学新闻

寻人启事 | 知乎答主入职西湖当博导,广发英雄帖
大学新闻
公共事务部 2025年09月18日
媒体联系 张弛邮箱: media@westlake.edu.cn
电话: +86-(0)571-86886861
公共事务部

最早,是在一年多以前的本科生面试中。一位高中生说,在知乎上被西湖大学的远兮实验室圈粉——研究会格斗的数字人,听起来就很有趣。

西湖大学一贯以博导的姓名来命名实验室。

“远兮是谁?”连面试官都不认识这个人。

后来,知乎上这篇题为《【英雄帖】西湖大学远兮实验室招生》的文章火了。答案揭晓:“远兮”是工学院PI,今年刚刚入职,是一位93年出生的“新手”博导。

年轻人一来,就打破了实验室命名的“陈规”。

他是谁?为什么叫远兮实验室?为什么想做数字人?他想招怎样的学生?

我们把英雄帖搬运过来了,是否揭榜,先看看再说。


寻人者谁

大家好,我叫修宇亮

我在2025年春季全职加入西湖大学工学院人工智能系,担任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以及远兮实验室 (Endless AI Lab, http://endless.do) 负责人。

此前我在山东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完成了本科和硕士学习,先后于美国南加州大学 (USC) 和德国马普所 (MPI-IS)攻读博士,师从卢策吾、Hao Li和Michael J. Black,研究领域是计算机视觉和计算机图形学。

我的研究基于人的数字化 (Human-centric Digitization),也就是大家常说的数字人 (Digital Humans)。

“远兮实验室”这个名字,取自“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The road is tough and Endless, one must venture and DeepSeek.

作为一个以“做人”为主实验室,我们会遵循“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培养人而不是筛选人,先成就人后成就事,先有所乐再有所成。

我也是刚从学生身份切换过来,对博士生活的苦与乐感同身受,深知博士研究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讲都是要扒一层皮的。作为导师,除了学术指导,也需要提供足够的情绪价值,帮大家挺过那一个个捶胸顿足的夜晚,守得云开见月明。


为何寻人

人是万物的尺度

在产业界,每一波技术潮流的浪花里,总能看到数字人冲浪的身影。

从2021年的Meta元宇宙,到2022年的Generative AI,到2023年Apple Persona on Vision Pro推出,数字人披上不同的外衣,被反复“重新定义”。从室外的自动驾驶到室内的护理机器人,从游戏到电影,从工业到服务业,数字人技术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服务于人类需求金字塔的每一层。

这是一个交叉学科——重建人物,需要通过像素来推理几何(Pixels to Voxels, 3D Computer Vision);渲染人物,又需要从几何来渲染出像素 (Voxels to Pixels, Computer Graphics);还有人物动作 (Character Animation)、基于物理的仿真 (Physics-based Simulation)等等。同时,人的多模态数据极为丰富 ,包括图像、视频、语音、文字等;所谓千人千面,人自身的多样性,如性别、种族、年龄、衣着、发型、身材、动作、手势、表情、音色、三观等,也为可泛化的大规模机器学习算法提出了诸多挑战。

人对人最敏感,因此对质量的要求也格外高。我们不会对一个椅子模型产生恐怖谷效应,但人脸会,毕竟太熟悉,熟悉到任何一点瑕疵都会带来生理上的不适。

人是万物的尺度,也是模型性能的尺度,算法最后的堡垒。

因此,远兮实验室近期的研究方向包括:

  • 数字永生:从日常数据中,构建声台形表俱佳、可终生进化的孪生数字人/宠物

  • 搏击智能:招式模仿(单招)→连续击打(连招)→双人对练(套招)→自我博弈(绝招)

  • 智能时装:量体裁衣、虚拟试衣、服装数据合成及仿真


  • 大模型对齐:多模态(视觉/三维)大模型评估/对齐/微调/后训练,及其衍生数字人相关应用


我们能提供——

算力

西湖有千卡计算集群,并持续在采购;实验室已完成第一批自用算力采购,可以充分满足日常开发和项目攻关。我深知算力即战力,因此财力范围内,市场有供应的前提下,实验室尽量提供足够的弹药,让大家放开手脚攻营拔寨。

指导

组会weekly meeting是必要的,对于那种有一定风险的项目,我喜欢自己先做一点baby step的验证,大概能work,再让大家铺开做。

前几篇论文我会从头改到尾,直到形成认真细致专业的学术写作风格后,会从hands-on过渡到hands-off。若你很快进化到可以自己带团队,我愿意协助你攒人攒资源。

实习

我自己受益于多次实习,没有道理不鼓励学生出去实习,我也会帮忙内推。唯一的要求,是要做与自己科研主线相关的研究工作,而不是“敏捷开发”——将军赶路不打小鬼 (It is just as hard to achieve big goals as it is small ones)。

我们热烈欢迎其他机构的合作者,无论是公司或高校,无论国内或海外,只要大家志趣一致,而且合作本身可以更好推进项目,何乐而不为。

交流

鼓励学生参加学术会议,对于大家感兴趣的researcher or paper,我会积极组织invited talk。这个世界在不可避免地变得封闭,希望学术可以成为刺破屏障的一道光。

海外

对于觉得“世界很大,我想去看看”的同学,我既有意愿,也有渠道。但海外交流这个游戏有它特有的规则,需要两边导师的配合,需要你英文日常交流无碍,需要你已经有漂亮的工作,需要你能拿到签证。

天时地利人和,我们就立足中国,走向世界。

日常

实验室有行政助理,尽量将大家从琐碎的行政工作中解放出来,心无旁骛,专注科研本身。大仗后会组织团建,work hard, play harder。

所寻何人

2026级已开放申请

【希望你业务上】

有“完整的作品”,做出过东西(paper, app, project, game, etc)。Build stuff you can be proud of.

英语要好,最低要求:六级>480,托福>90,雅思>6.0。

成绩单重点考察数学和计算机核心课程(请用不同的颜色在PDF上进行标注)。

无论是申请访问学生、科研助理还是博士生,都需要在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计算机图形学等领域的顶级期刊或会议上有发表或提交记录。

TIPS

组内课题选择,大致遵循“双向奔赴”的原则——匹配你的经验和研究兴趣,符合我的品味和科研立项。这往往意味着,我们需要多花点时间,磨出来一个你我都感到兴奋的点,然后再做执行层面的讨论,磨刀不误砍柴工。

顶会不是护身符,只有arXiv也不会吃闭门羹,文章数量上,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论文比较多的同学,请把自己最满意的1~2篇工作highlight,现在文章通货膨胀,我会认真阅读你的工作,并独立判断你的研究品味。


【希望你气质上】

有点执着,有点钝感,有点反骨,有点皮实。

读博不是请客吃饭,凡是犹豫要不要读的,一律不要读,想明白了,就要义无反顾。科研的乐,只有当事人可以感知,科研的苦楚与世俗的落差,归根结底也只能自行消化。

决定读博前,先读一下Philip Guo的The PhD Grind,世上路有千万条,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自己的一生,才不虚此行。


【一些加分项】

  • 熟人(朋友、同事、合作者)的推荐信或口头推荐

  • 研究兴趣完美匹配本课题组重点方向,这一点需要在邮件中着重体现

  • 有长期维护的技术博客

  • 有独立完成的得意的作品,软硬件皆可,比如以第一作者上架的游戏/应用

  • active Github or Codeforces

  • 数理背景扎实(本科数学物理专业),工程能力上限高(get shit done)

  • 连续多年专注某单项竞赛(数学/物理/编程/机器人等),从三等奖一路打到一等奖

  • 长期(超过一年)技术岗位实习经历,并有具体项目或论文产出

  • 英语出众,需提供雅思托福 GRE 成绩单

TIPS

履历在精不在多,凡是可以“短平快”突击的都是减分项,最加分的是推荐信。

如果看到这里,你已经有些心动,不着急,修宇亮还贴心地准备了一条终极小贴士,手把手教你写邮件——

第一,邮件可以用中文写,但尽量控制在500 字以内,讲清楚核心优势、预期工作时间、大致的研究计划,以及和课题组研究方向的关联。

第二,Research statement不是CV的拓写,可以围绕着“Musk二问”展开。不要人云亦云,讲你自己的思考就好,无论深浅——真实自有千钧力。

最后,请记得,邮件标题一定要注明【揭榜】二字!

*Musk二问:Tell me about the most difficult problems you worked on, and how you solved them; Tell me the story of your life, and the decisions you made along the way and why you made them.

*当然,如果你对其他AI方向感兴趣,包括但不限于自动驾驶、NLP、分布式学习、AI2Science、LLM、三维数据处理、机器人、Trustworthy ML、音频信号处理、医学图像处理等等,西湖总有一款PI适合你。点击文末的“原文链接”,可跳转至西湖大学工学院人工智能系网站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