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与活动 西湖新闻 大学新闻

石龙山街18号② | 李牮:我相信,所以我来了
大学新闻
徐珊 公共事务部 2021年03月31日
媒体联系 张弛邮箱: zhangchi@westlake.edu.cn
电话: +86-(0)571-86886861
公共事务部

这是一张摄于2017年3月19日的照片。习惯穿着格子衫的李牮,难得穿上了正式的西装衬衫,这是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西湖大学前身)云栖园区的启用仪式,李牮作为西湖大学001号特聘研究员上台发言,这是他在西湖大学报到的第20天。如今,学校的5号楼行政楼中,人员熙熙攘攘,分工井然有序——但在当年,这个场景属于“未来”:在李牮刚来的时候,所有的行政同事,连一层楼的办公室都坐不满,许多事情要“全校”一起做……事实上,在入职前,李牮并不知道自己即将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来不来西湖,在他眼里,是一个简简单单“相信或者不相信”的选择。

姓名:李牮

工号:201799002

入职时间:2017年2月27日

现任部门:理学院凝聚态物理理论实验室PI


西湖?我信了

看到西湖大学招聘广告的时候,大概是2016年的夏天,我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正处在要找工作的时期。当时美国和中国的机会都在看,为此加了一些公众号,正好就看到了西湖高等研究院(西湖大学)的招聘广告。

广告里的信息很简单,无非是介绍了一下学校的创办人,以及学校的理念。尽管在那个时候,学校的形象很“模糊”,但创办人的名字我大多听过,尤其是几位很优秀的科学家——像施一公、饶毅、陈十一,还有潘建伟。他们同时也是西湖高等研究院的4位所长——从这个角度看,还是很吸引人的。

西湖大学的反馈速度很快,在投递简历后,我很快就收到了面试通知。面试过程本身“波澜不惊”,毕竟是讲自己熟悉的东西。出乎预料的反而是面试之后的宣讲会:在一个小屋子里,对着大约十几个当天刚刚参加完面试、略微松弛下来的申请者,饶毅、潘建伟和施一公三位老师轮番上阵,讲述他们为什么来到这里、做这件事情,还有什么是他们心目中的“西湖大学”。在此之前,对这三位老师,我都是只闻其名,未闻其声的(当然除了潘老师在面试中问的几个问题以外)。所以可以想象我当时在精神上所受到的冲击——这种体验我相信大家头一回听施老师讲话的时候多半都有体会,而那天还加上了饶老师和潘老师。全方位,无死角。

当然面试那天很快也就过去了。当年10月,我收到了offer。大概也没多想我就接受了它。现在回忆起来,我应该是在面试当天就相信了,相信我未来的某天会来到这里。2017年2月底,我正式入职了。


开始属于我的“冒险”

作为搞科研的,研究是首先要考虑的事情。在这点上,我同样相信西湖。这是一个由多位长期从事科研、卓有成就的科学家创办和主导的学校。他们的理念——我在面试日那天的宣讲会上第一次听到又在至今的几年间不断听到——也是我自己信奉的理念。这里强调学术,看重基础研究,不去以数字或者其他形式化的东西来评价科研,而是希望每个人都可以“沉下去”做原创性的研究,甚至“冒险”一点。

所以来到西湖大学以后,一方面,我的研究当然会部分延续我曾经做的事情,在那里我知道前面的每一步要怎样走;但是另一方面,我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思考怎样跳出我已经很熟悉、或者大家都很熟悉的“框框”,去努力尝试不一样的东西。这些东西如果不是在西湖,我大概不会去尝试做。但是在这里,会有一种“冒险”精神在激励我。

高研院成立一周年之时


学校不到10个人,很多事情要一起做

我知道我是第一批参加PI面试的,但确实没料到我会第一个入职。我刚来报到的那天,刚巧赶上“校园”搬迁——从几条街外山景路上的一个大办公室,搬到石龙山街18号。

那时候,“全校”还不到10个人。所有人聚在唯一装修完毕的5号楼,行政的同事大多在3层,PI办公室则安排在了“空旷”的4层。然后,那种空旷感随着一个一个新PI同事的加入逐渐消失。在那个时期,因为学校人少,所以许多事情都需要我们所有人一起做。作为资历尚浅的PI,包括我在内,许多人都是第一次建立自己的实验室。而另一方面,我们的行政同事们,大多也是第一次在帮助他人建立实验室。大家经验有限,但是群策群力,凡事都尽量借鉴国际上成熟专业的模式来做。另外,在学校初建的背景下,所有人都承担了更多或大或小的公共事务:从宣讲、招生,到平台仪器采购,甚至到园区内路灯的设置,往往都融合了“全校”的智慧和力量。

2017年9月13号,李牮(最右)与郑厚峰、郭天南和吴连锋(从左至右)正在去武汉宣讲的火车上


西湖大学是新生的,没有的东西比起有的,当然是多得多。当我决定要来的时候,这应该说已经是我预期的一部分了。只不过,来到这里,和一群人一起参与和见证各种从无到有的过程,肯定是一种“独一无二”的感受。


不去过多回忆,“第一次”的意义在未来

西湖大学创校校董会第一次会议上,李牮接过创校校董的证书


西湖大学的各种“第一次”,在经历的时候,我当然会感到激动。比如说第一次的招生宣讲、第一次看到新校园的设计方案、第一次参加校董会、大学的成立日等等。但是现在,我不怎么去回忆它们,因为前路还很长。等到将来西湖大学已经成熟起来了,成为我们理想中那个很优秀的地方以后,学校的各种“第一次”才变得更有意义。到那个时候,这些经历对于我们在“特殊时期”加入西湖大学的一批人,一定是格外值得骄傲的事。


召唤,你的“石龙山街18号”

《石龙山街18号》专栏将持续征集关于云栖的故事,或一张照片,或一条视频,或一个物件,形式不限,丰俭由人。

请关注西湖大学微信公众号并在后台留下你的分享,或发送至西湖大学公共事务部邮箱,留言请附上姓名及联系方式,便于我们找到你。

随时等候并欢迎你,坐标石龙山街18号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