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索网站、位置和人员

电话: +86-(0)571-86886861 公共事务部
毕业后,郑睿给自己放了一场“说走就走”的长假——揣着简单的行李与背包,独自在法国、意大利玩了半个月。这是他五年博士生涯结束后,难得的一段松弛时光。
郑睿,西湖大学2020级博士生,今年刚刚毕业,毕业后他前往深圳,入职比亚迪,从事车辆的预研相关工作。
郑睿出生在辽宁盘锦,从盘锦到深圳需要飞行5个小时以上,而且没有直达航班,通常需要在旅途中转。98年出生的他,从盘锦起飞念大学,到降落到深圳工作,杭州是他人生重要的中转站——在这里的9年,恰好占了他至今人生的三分之一,前四年在浙大,后五年到了西湖。
其实,郑睿知道西湖大学,比许多人想象的要早得多。2017年,念大二的他,认识了仇旻教授——之后也成为了他的博导。后来,郑睿从仇旻教授口中得知,他即将前往西湖大学担任副校长。“那是我第一次听到‘西湖大学’这四个字”。
两年后,这个名字与他的人生紧密相连。
2019年,手握保研资格的郑睿正纠结读博去向,仇旻教授抛出的橄榄枝让他停下了脚步:“要不要来西湖大学读博?”彼时的西湖大学刚成立不久,每个课题组的学生数量不多,“我想试试‘小而精’的培养模式。”2020年初,郑睿入驻了西湖大学仇旻实验室,开始做本科毕设,成了 2020级直博生里最早“打卡”西湖的人之一。
郑睿的博士五年,科研始终围绕“冰刻”展开。这也是仇旻实验室重点的研究方向之一——研究者以聚焦电子束为刻刀,在头发丝千分之一粗细的尺度上,用水蒸气凝华形成的冰层取代传统光刻胶,完成了精密的“冰上雕刻”。博士期间,郑睿利用低温电子束直写技术,实现了亚十纳米垂直精度的三维微纳结构加工,进而实现了在任意物体表面的微纳米尺度信息存储。
“冰刻”原理简单明了,但是仪器的实际研发和落地充满挑战。团队需要对原有的扫描电子显微镜系统进行大量改造,从冰胶形成开始,到模具加工、材料生长、器件性能表征……很多关键点都缺乏成熟经验可借鉴,大量核心工作必须依靠团队自主探索、从零突破。博士期间,郑睿负责了实验室相关仪器系统的搭建与测试,推进了实验项目的进行,积累了项目全流程操盘经验。
博士期间的科研经历带给郑睿的,不仅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让他拥有了从零开始研究项目的魄力与勇气。而对企业而言,这种能够独立牵头、从无到有推进项目的经验,是突破技术瓶颈、落地创新方案必不可少的。
因为仇旻实验室的研究与产业界连接十分紧密,所以实验室的很多博士生会在毕业时选择前往企业就职,不少人选择前往华为等大厂。与他的师兄师姐一样,毕业后,郑睿选择前往比亚迪从事汽车相关的研发工作。刚刚入职不到一个月的他,正在努力学习和摸索,这个感觉仿佛让他回到5年前刚进实验室的时候,什么都要从头学起,但是此刻,他多了一份“成熟”和“从容”。在郑睿看来:“企业的预研研发是做未来的技术,需要技术创新、需要科研思维。这一过程与做科研是相通的。“
读博最后一年,郑睿爱上了徒步。他记得,第一次去临安看秋景,不过两三公里的路程,却让在杭州待了七八年的他格外震撼——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原来身边被忽视的地方藏着这么美的风景。从那以后,他偶尔会从伏案的书桌前起身,去户外感受广阔天地——这份对世界的好奇,也悄悄影响着他的选择:不局限于熟悉的领域,敢于走向更未知的赛道,去寻找更加触及内心的震撼。
不久前,西湖大学迎来了第四届本科新生,郑睿在新闻上看到了这些青春懵懂的面庞,他不禁回想起5年前的自己。他说,本科保研时,并没有想好到底要做什么,“当时只是想继续读书,多学一点东西”。但是工科背景给了自己灵活转换赛道的可能,所以郑睿觉得,年轻人在面临选择的时候,不用急着确定人生方向,一步一步做好当下想做的事,未来的路会慢慢清晰。
深圳的夏夜很长,郑睿偶尔会在下班路上怀念西湖“自由时光”:在实验室里不用打卡,自主安排科研节奏;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科研方向一头扎进去,努力得到想要的结果;初来乍到陌生的环境,也有点想念被“吐槽”了千万遍的食堂……但更多时候,他会抬起头,朝前看——那里有研究的课题,有人生新的挑战,更有一个博士生毕业后转换赛道的全新奔赴。
最新资讯
人物故事
大学新闻
大学新闻
大学新闻
大学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