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索网站、位置和人员

电话: +86-(0)571-86886861 公共事务部
八月的尾巴,西湖的校园慢慢静下来了。
随着新一届本科生、博士生先后入学,一个个夏校陆续结课。上周,我们收到并分享了《我的西湖暑研日记》,那是所有夏校中最“老”的一个,与西湖大学“同龄”。
今天,我们来回顾一个全新的夏校——西湖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国际暑期学校——当一周的探索旅程结束,他们留下了怎样的故事。
2025年8月3日至10日,50名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学员在西湖大学云谷校区开启了夏校时间。
这一周,短得让人措手不及——需要争分夺秒与来自五大洲的国内外顶尖学者单独交流,需要挤出时间探索偌大的校园,与新朋友才刚相识便要道 一声“再会”。
这一周,又长得不可思议——每天都会接触不同领域新奇前沿的知识,每天都有意想不到的相遇与发现,长到人生轨迹可能因此改变。
第一排,先得月

第一排四人组:Ivan、奚达洋、蔡梓浩、张驰
在E10-205教室的第一排,永远有四个雷打不动的身影——来自南方科技大学的奚达洋、来自北京科技大学的蔡梓浩、来自浙江大学的张驰、来自杜克大学的Ivan Chen。

这是Ivan第一次回到故土中国。他祖籍福州,父母早年前往美国工作,随后举家迁居美国。在美国出生长大的他从未回过中国,因此在浏览众多夏校时,他一眼看中了西湖大学的这一个。既是因为夏校的课程内容吸引他,也是因为这是一所位于中国的研究型大学。
而另外三个小伙决定来西湖大学“看看”,最初都源于一个共同的遗憾:西湖大学当年没在他们高中所在地——广东和河北招收本科生。
奚达洋从小有个“科学家梦”。在择校时,分数能上一众C9高校的他,被同为新型研究型大学、科研氛围浓厚的南方科技大学所吸引,在不分专业的低年级阶段慢慢探索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数电方向。
有一天,奚达洋偶然看到辅导员在微信群发了西湖大学电子信息工程暑期学校的报名通知,对研究型大学情有独钟的他立马报名了。
“西湖大学的学术氛围和‘小而精’的办学模式很吸引我,我希望能在这样纯粹的氛围下学习和做科研。”

奚达洋
利用坐第一排“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奚达洋在课上提了不少问题,“不懂就问”。让他印象尤为深刻的是来自南非威特沃特斯兰德大学的Andrew Forbes教授。“Forbes教授非常关注学生的感受,虽然他的领域和我们中一些同学领域很不同,隔行如隔山,但他依然可以用深入浅出的方式让我们理解,我们也很享受与他的交流。”

Andrew Forbes教授
暑期学校的最后一天——8月10日,恰逢本科生开学典礼,奚达洋还惊喜地偶遇了西湖大学首批省外本科新生、来自自己高中母校广东实验中学的学妹。他感到很欣慰,也有一丝共鸣。“也许是因为我们都遵循本心,勇敢地选择了年轻的大学,也祝福她在西湖大学能继续勇敢追寻梦想。”
来西湖,交朋友

蔡梓浩
同样来自广东的蔡梓浩在高中时期便被西湖大学的办学方式所吸引,未来有志于做新能源电池方向科研的他也想趁着夏校深入了解一下这所大学。
身为“E人”的蔡梓浩,以一种很E的方式做到了——一周里,他不仅和夏校的同学们“混”得很熟,还认识了不少西湖大学的师生。
有次在食堂吃饭时,他与一位同样做电池方向研究的西湖大学访问学生攀谈起来,从聊电池到聊西湖大学,话题越聊越多;他“面基”了在西湖大学读博的本科学长,一边聊天一边协助学长做迎接本科新生的工作;他还用邮件和感兴趣的PI老师取得了联系,到办公室与老师交流疑问。
在他心目中,西湖大学的老师平易近人,乐意与学生交流。
“Lab Visit时,有国际学生问崔维成老师能否参观他的实验室,崔老师便非常热情地邀请我们去他的实验室参观,还给我们做了很详细的讲解。” 蔡梓浩说,“能感受到崔老师的亲和力以及他与学生亦师亦友的相处方式。”

崔维成教授在介绍实验室
带小西,去追“星”
张驰来自浙大海宁校区,习惯了全英文授课的他,想要选择最国际化的夏校——教授来自五大洲,不出国门就能了解电子信息工程领域最前沿的研究。
“印象最深的是,虽然教授们专业领域差异大,他们依然会在课后积极交流,我想我们也应该多多走出自己的‘舒适圈’,和不同领域的同学们互相学习。”

张驰
实际上,高中学生物竞赛的张驰已经走出了自己的“舒适圈”,在大学期间找到了自己更感兴趣的方向——芯片研究。不过,这一次来西湖大学,他还有个愿望——想碰碰运气,看看能不能偶遇高中时期的偶像施一公校长。
有人告诉他,早上起得特别早去晨跑,就有机会遇到施老师。
“于是我定了好多个闹铃,可都没叫醒自己,有些遗憾。但有一次课间,我无意间瞥见施老师在隔壁报告厅作报告,激动地立马发了朋友圈。”
张驰的朋友圈里,还有很多“小西”的身影。
来西湖大学的第一天,他就在文创店买下了“小西”,并带着它周游云谷校区——从本科生书院出发,到体育馆、学术会堂、标志塔、学术环、A1行政楼.....

张驰的朋友圈
到A1的一楼电梯厅附近,张驰突然发现墙上与自己同名同姓的博导——工学院人工智能系PI张驰。于是张驰带着小西,与博导张驰合了个影。
杭州,杭州,杭州

徐江璟(左)、黄天欣(中)
黄天欣和徐江璟分别是人工智能和计算机科学专业的本科生,在麦吉尔大学和伦敦国王学院就读。
本科即出国的她们,想接触世界各地最前沿的知识,也想体验一回在国内上大学的感觉。她们报名了这次暑期学校,却发现了“大学最好的样子”。
一开始,黄天欣看到暑期学校的课表,也在犹豫自己是否能听懂与自己领域不同的课程。“我想,听不懂就当拓宽视野吧!”于是她报名了。
开始上课后,黄天欣感觉自己的视野被“狠狠”拓宽了,也发现了人工智能和电子信息工程两大领域之间的诸多联系。
“跨领域的课程、宁静的校园、纯粹的科研环境、浓厚的学术交流氛围,我觉得西湖大学满足了我对好大学的所有想象!”
“西湖大学在海外的知名度和认可度很高,师资也非常好。” 在人文艺术气息浓厚、历史悠久的伦敦待久了,徐江璟决定来这所国内很新的大学看看。
在听了暑期学校第一堂课——来自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关存太教授上的“Brain-computer Interface Current State-of-the-art and Future Promises”课程后,徐江璟立即被电子信息工程领域吸引了。
“关老师讲的脑机接口有关的内容真的很前沿,也很有意思,虽然说当下可能是概念大于实际,但是老师把我的脑洞和视野都完完全全打开了,我觉得我们就是要去大胆想象、勇敢创新,做很前沿的研究。”

关存太教授
上了一周的夏校课程,徐江璟笑着说:“甚至在考虑要不要转到电子信息工程方向了。”
一周里,徐江璟也认识了一些西湖大学的在读学生。“我的一个很大感受是,西湖大学的大家不‘内卷’,大家会乐意分享自己最近做的研究,最近思考的问题,并与同学探讨,我觉得这是非常好的互相进步的方式。”

海报交流环节
课程间隙,徐江璟和暑期学校的其他学员还去了趟西湖。即使夏天白天近乎40度,她依然被这座兼具自然美景和创新活力的城市深深吸引。“以前,我想着回国可能在北京、上海、杭州工作,现在我的选择是杭州,杭州,杭州。”

黄天欣、徐江璟以及其他暑期学校的学员们在西湖边游玩
找灵感,寻目标

柔芳(左)和静怡(右)
柔芳和静怡来自马来西亚的同一所大学,她们却在没有提前约定的情况下同时报名了暑期学校并被录取。
在来夏校之前,一个Final Year Project点燃了柔芳心中的学术小火苗。
“我觉得做研究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过程,虽然实验可能会一直失败,但当我成功,而且意识到做的事情为社会做出了贡献时,我就会非常有成就感,非常开心。”柔芳说。
柔芳决定来西湖大学继续寻找激发灵感的“火种”。令她印象深刻的是仇旻教授的课程,不管是AR眼镜,还是水熊虫“纹身”,都让她感到“仿佛一切皆有可能”。“来之前我就在小红书上刷到过,当时觉得哇好神奇,没想到有一天能离研究团队这么近。”
与柔芳不同,静怡更想来暑期学校探索自己是否适合做科研,对什么领域感兴趣。从本科期间的课堂实验,到参与case study学术竞赛,她逐渐在“debug”的过程中找到科研的乐趣。在一周里,她被前沿的脑机接口研究深深吸引,还与相关研究方向的西湖学长交流了很久。
“我觉得中国的同学们可能更早进入实验室,对于我来说,我更想先探索一段时间,在探索的过程中逐渐清晰自己的目标,再确定自己想做什么。”静怡说。

彩蛋:导师的“日记”
荷兰埃因霍温理工大学的Dirk J.Broer教授已记不清这是自己第几次来到中国。
这位荷兰皇家科学院院士曾任荷兰飞利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同时是世界知名液晶材料公司Merck的高级顾问,与中国有过许多学术交流,也曾走进中国多所知名大学。
然而,这个夏天对于Broer教授也是全新的:第一次走进一所非常年轻的中国大学的校园;第一次到西湖边的茶园体验采茶、感受江南风情......

Dirk J.Broer教授
“当你漫步在校园里,你会感到在这里工作和学习是无比舒适的:崭新的楼宇、先进的仪器、世界一流的教授学者.......”
Broer教授是此次夏校年纪最大的教授。尽管年逾七十,他依然对教学充满热情,渴望能来这里与中国的学生多多交流。
在他的课上,一双双全神贯注的眼睛写满了对科学探索的热忱。课后,许多同学围着他探讨问题。
“我不得不休息一会儿,再挨个和他们约时间探讨。” Broer教授笑着说,“记得有来旁听的西湖大学本科生,一边写白板一边和我讨论问题,还和我加了微信。”

一周结束了。
有学员决定明年来西湖大学做一学期的访问学生;
有学员清晰了心中的学术理想,决定深耕自己真正想探索的问题;
有学员受五湖四海的顶尖教授启发,想要前往更广阔的世界探索;
有学员与新朋友约定“下一次见面是在西湖大学博士生开学典礼上”!
夜幕降临,学术环的灯光亮起。暑气仍未消,夏天的故事暂告一段落,但这些追梦者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最新资讯
大学新闻
大学新闻
大学新闻
大学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