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索网站、位置和人员

电话: +86-(0)571-86886861 公共事务部
很多人在等胡小玉开招博士生,自从去年她出现在西湖大学校园里以后。
2020年,Nature Immunology 评选全球五位代表性女性免疫学家,她是其中之一。
2024年,Cell Press 发布创刊50周年“激励人心的50位科学家”名单,她还是其中之一。
2025年,她出现在西湖大学导师序列中,担任西湖大学医学院教授、副院长,“天然免疫效应功能实验室”负责人。
新一年的博士生招生通道已打开,胡小玉也同步开启了她的“寻人之旅”。名额不多,候选者甚众,怎么选?
她说:“给我20分钟就可以!”
胡小玉在西湖大学
站在人群中的胡小玉,总是很容易被看见,一身书卷气中夹杂着一丝清冷,似乎彰显着她的理性与从容。
胡小玉在上海出生,在北京长大,高中毕业后保送北京医科大学(现北京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专业。大一时,她对一位叫马大龙的教授印象深刻,后者是中国著名的分子免疫学家、生物技术药物领域专家。“马老师的课讲得很好,我觉得免疫学很好玩,后来做毕业论文时,顺其自然选择了这个方向。”
本科毕业后,胡小玉赴美求学,获得康奈尔大学免疫学博士学位。2009年,她在康奈尔大学建立自己的研究室开展独立研究,一路过关斩将,获得多项国际学术荣誉,包括国际细胞因子协会青年女性科学家奖、英国皇家学会牛顿高级学者等。
2013年,在美国待了17年之后,胡小玉受邀回到清华任教,曾任清华大学免疫学研究所所长。然后又从北往南,飞到了“西湖“边。
杭州春天的梅雨和夏季的高热,让很多北方人难以适应。但对胡小玉来说,这些都“不是事”,她更关注另一种“环境”。
来这里不久,有学生给她写邮件,用的是英文,她有点小意外。频繁的学术交流活动以及国际会议,在这里也是一种常态,她觉得很棒。师生无需远赴海外,也能融入全球学术对话,“这是一个做科研的好地方”!
胡小玉在2025年第19届国际免疫学大会(IUIS)
打开西湖大学官网,对胡小玉科研方向的介绍,核心就一句话:长期研究组织驻留髓系免疫细胞的功能,聚焦于巨噬细胞与肥大细胞两大类群。
听起来晦涩,我们简单“翻译”一下——
当我们的身体受伤、感染、发生炎症时,人体的免疫系统就会发生作用,比如T细胞、B细胞大量增加,它们像“机动战士”一样紧急出战,检查报告中这类细胞数值会明显增高。但有一类特殊的免疫细胞,比如巨噬细胞和肥大细胞,它们常年“驻扎”在人体内的各个部位,皮肤、肠道、肺部等等,我们却毫无“感觉”,在完全健康、无感染与疾病的状态下,它们一直存在,从出生到衰老,与我们终生相伴。
有人称其为“沉默的守望者”,胡小玉更愿意用社区“片警”来形容——他们走街串巷,第一时间掌握社区发生的大小事,及时发出各种预警,默默守护着组织的稳定与健康。这些“片警”究竟在忙些什么?在我们发育、衰老等生命的关键进程中,他们又扮演着怎样不为人知的角色?胡小玉很想知道。
过去这些年,她揭示了Notch信号通路在炎症调控中的核心作用;首次提出肌酸可作为调控巨噬细胞极化的关键代谢因子;系统阐释了上皮内肥大细胞在2型免疫反应中的功能,并发现肠道上皮簇细胞在同一过程中具有促进与抑制的双重调节能力等。
更令她着迷的是,人体精密的防御系统,是在漫长的进化中与微生物相互博弈、共生的结果。
“很多疾病的出现,是因为我们的免疫系统进化太慢,不能适应当下的环境。比如我们已经住进了空调房、用着抽水马桶、喝着干净的纯净水,可我们的免疫系统还停留在‘非洲大草原’时代。”一个已经被证实的案例是,在农场长大的孩子,过敏几率要大大低于城市的孩子。
这份好奇心,最终指向人类健康。
新冠病毒让很多人对“炎症风暴”有了深刻认知——即机体免疫反应失控,调控“刹车”失灵,导致炎症因子过度释放,反噬自身。胡小玉曾和解放军总医院生物治疗科主任韩卫东合作,发现心血管疾病常用药“美托洛尔”可以缓解“细胞因子风暴”,并阐释了其通过靶向IL-6蛋白质翻译来发挥抗炎效应的作用机制。
也许,理解这些“片警”的日常与异常,是解开众多疾病之谜的关键。
03 所寻何人?

实验室里的胡小玉
回到我们最初的话题,带着这样的初心和使命,胡小玉想在西湖招收什么样的学生?
青睐名校毕业生?
“不,面试学生之前,我一般不看他们的简历。”
在意学科背景?
“欢迎各种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他们会给实验室带来不一样的视角。”
那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眼里有光!就是对免疫学纯粹的、发自内心的喜欢。”
每一个想进胡小玉实验室的学生,都需要先与她“面谈”,至少20分钟。
她不问毕业院校——“国内高考很卷,可能几分之差就决定了你与名校失之交臂。但那又怎样?非名校中同样有学生科研做得非常好,两者之间没有线性关系。”
她也不看专业背景——“我招收过不少农业院校毕业、本科学植物的学生。知识体系不够全面,后期可以补。我们会设计一个非常完整的博士生课程体系,手把手教他们。”
她在意的是,你对这个研究领域有多大的热情——“做科研与考试不一样,探索未知的道路上,需要有发自内心的热情才能走下去。而热情是很难假装的,也是我无能为力的。”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评判标准么?
“喜欢提问,敢想敢做,经常唱反调!”
胡小玉曾经接收一个来自其他实验室的学生,因为 “问题太多”被认为是“不听话”、“难管理”。但她却从中看到了闪光点:“能提出问题,爱琢磨,有灵气。”后来这位学生加入她的团队,表现十分出色。
“Think out of the box,我希望找到那些敢于跳出常规思考的人,不一定非常‘听话’,但要非常敢问。”

新生参观胡小玉实验室
所以,胡小玉究竟在寻找什么样的人?答案已渐渐明朗。
她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要激发他们的自信和潜能,“你研究的课题是独一无二的,而你正是解开它的关键”。
她希望,每个学生都能完整经历一个过程,“从提出想法、设计实验,到克服困难直至发表成果,逐渐成长为独立的研究者”。
你,会是她要找的那个人吗?
最新资讯
人物故事
大学新闻
大学新闻
大学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