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与活动 西湖新闻 遇见WeMeet

《中国诗词大会》导师来了,三个小时他讲了一首诗 | WeMeet
遇见WeMeet
张弛 公共事务部 2020年07月08日
媒体联系 冯怡邮箱: fengyi@westlake.edu.cn
电话: +86-(0)571-85270350
公共事务部

 

科学与诗歌,从来就不是一对矛盾体,正如《死亡诗社》中基汀老师所说:

“我们读诗、写诗并不是因为它们好玩,而是因为我们是人类的一分子,而人类是充满激情的。没错,医学、法律、商业、工程,这些都是崇高的追求,足以支撑人的一生。但诗歌、美丽、浪漫、爱情……这些才是我们活着的意义。”

7月3日,《中国诗词大会》和《中国成语大会》文化嘉宾、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郦波,作为WeMeet主讲嘉宾来到西湖大学。带着常年深耕古典文学的视角与心得感悟,郦波老师与我们一起品味诗词中目之所及、步之所达和心之所向三个境界。

当晚的分享,受到了西湖大学一大群理工科博士生、博导和科研人员的热捧。

 


目之所及:诗意地栖居

 

海德格尔曾说过:人应当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诗意地栖居,需要有一颗发现诗和美的眼睛。分享一开始,郦波以三首西湖相关的诗词拉近了与在座师生的距离。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东坡的这首《饮湖上初晴后雨》家喻户晓,短短二句描述了西湖的最美时刻,但郦波的心头好另有其诗,“我从南京来,所以其一是随园主人袁枚写的‘江山也要伟人扶,神化丹青即画图。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除此之外,便是杨万里的名作,‘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郦波解释道,杨万里这首诗,看似写景,实则写了对友人林子方婉转的建议与规劝,虚实之间,通过六月荷花的绮丽之景,内敛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通过诗词来阐述美的传统,四时节气皆可入诗。“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是李白的诗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王勃的诗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王维的诗意……这些诗词歌赋作为一种特别的文化基因,深深地镌刻在中华民族的血脉里,其中蕴含的格局与力量,撑起了他们内心的平静和从容。

在西湖大学的实验室里、地下车库里、在学生们的意气风发里、在老师们的谆谆教诲里,这些小美好和小确幸,不都是我们生活中容易被忽略的诗意吗?

 

步之所达:用脚步丈量每一个字

 

读诗,不仅仅需要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也需要一双丈量科学的脚步。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这首耳熟能详的《登鹳雀楼》,相信每个中国人在咿呀学语时都接触过。但就是这样一首“简单”的五言绝句,郦波先生花了很多功夫,才弄明白这短短二十字。而关于这首诗的详细解析,也贯穿了整场分享。

中国四大名楼第一的鹳雀楼位于山西省,1222年被烧毁,2002年完成重建。当郦波傍晚登上重建后的鹳雀楼,顺着王之涣的目光举目远眺,口中吟诵着白日依山尽时,才“发现太阳落下去的地方根本没有山”。

“鹳雀楼往前3公里就是中条山,但是到了黄河岸边一头扎进黄河里,河对岸一点山的影子都没有。”他说。

为了考证“白日依山尽”中的“山”是何山,郦波先后前往鹳雀楼13次。从地形地貌来看,“白日依山尽”不可能是夕阳落于群山之间;从训诂学的角度上,如果落于群山之间的太阳,它怎么能是白日呢?“唐诗宋词里出现的白日1881条,这里面99%的白日都不指夕阳。”郦波解释。

从训诂学的角度出发,郦波先生讲述了他是如何研究这首诗的。一个“尽”字,从建楼者北周大冢宰宇文护讲述到作诗人王之涣的命运:“解读诗,首先要明白孟子说的知人论诗。”

这首诗是王之涣晚年僻居蒲州所写,郦波前往多次,终于在一个冬天的午后明白:“冬天太阳本身就比较低,它就压在山顶上,但是直视太阳太久之后你眼前的图像会开始涣散。当看不见太阳和山时,此刻,他的胸中有一条大河奔腾而下,九曲回肠,滔滔不绝。所以王之涣在人生最没落的时候写下‘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就是在说自己作为士大夫阶层,即使偏处在这乡野之地,即使一生碌碌无为,那也是太原王氏,也是时代中坚。”

不难发现,像郦波这样的文科学者,同样也需要严谨求真和孜孜以求的科学精神。

 

心之所向:睁眼看世界

 

是什么让诗人们拥有发现美的眼睛和丈量世界的脚步?中国的古人回答: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作为登高诗中的典型代表,写出了王之涣在人生低谷时积极的人生态度。而这类登高诗在古代文人墨客笔下也不胜枚举。古人很早就懂这个道理,读诗写诗需要登高望远,也就是说偶尔需要从埋头苦干中抬头看天。

 

 

在讲解登高诗时,郦波发出了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在没有航拍、没有导航的情况下,古代人能如此准确地表述中国地理特征?”

徐霞客目测莲花峰的高度,和今天经过地质勘探的结果相差无几;郦道元的《水经注》何以如此准确地描述山川河流的走向?“最终我还是从诗词里找到答案。因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当超越外在的世界,当睁开眼睛看世界,一种格局出现了,这种格局才能让我们于沧海横流中,方显英雄本色。”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第一次参加科举考试落榜,失败之后壮游天下,登上泰山,以夫子的遗志自立,树立人生信仰;范仲淹被贬应邀写下《岳阳楼记》,为什么他能未亲临岳阳楼却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佳句?1929年重阳节,毛泽东触景生情,写下了“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表达了无数革命战士的乐观主义精神。

在人生最逼仄的困境中,历代先贤从一首首诗句中实现自我救赎,也为后人留下无数宝贵的精神财富。登高诗不仅仅描述的是诗人登上高处,更是抒发人生际遇的“登高”心情,登的是内在世界精神格局的高度。

施一公校长在首期春读接力中推荐了《先行者容闳》,容闳就是如郦波所言的那一批睁眼看世界的人,开启了中华儿女为追寻民族复兴梦想而负笈海外留学的历史征程。正是有了这些拥有大格局的先贤前辈的努力,用超越时代的眼光,为如今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没有提纲,没有PPT,诗词与典故信手拈来,郦波老师的分享长达三个小时,但现场师生意犹未尽。最后,他用“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道出对西湖大学的期待:

“康德一辈子都没有走出柯尼斯堡,他却洞悉了宇宙的奥秘,进行纯粹的理性批判。我们身处的外在世界永远是有限的,最重要的是要拓展内心世界,打开我们的心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