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索网站、位置和人员

电话: +86-(0)571-86886861 公共事务部
西湖青年过五四,以什么姿势?
以5100秒的知识分享,它被分解成17个5分钟。
WeFuture科普小课的擂台今年打到第四届,也是最“不按套路出牌”的一届——
我们的科普队伍有了新的伙伴,西湖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各派出8位选手打擂;
我们首次设置了AI主题赛,不仅谈论AI本身,也从生命科学、化学、法学、哲学等不同角度探索AI;
我们首次面向本科生开放了赛场,和博士生同台竞技;
还有,西湖大学本科生书院的同学们,成为我们首次引入的“观众评审”。比赛当晚,原本有一节计算机通识课,但导师王潇鸿决定,带着这群大一同学来上一堂AI4Science的现场课。

正如西湖大学国强讲席教授、副校长、工学院院长仇旻在开场时所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AI越是热闹,我们越是需要学会用好的表达把这种热闹“翻译”成门道。
接下来,我们把时间交给西湖青年和人大青年,以及他们共同带来的AI通识课。
AI小课回放
*以下小课简介由DeepSeek生成,并由选手完成校准

硅基眼中的生命奥秘
杨帆
西湖大学2023级本科生
蛋白质是生命的基石,但它的三维结构像一团复杂的毛线——过去,科学家用X射线、核磁共振、冷冻电镜来观测,但这些方法又贵又慢,还抓不住动态变化。
AlphaFold改变了游戏规则!这个AI工具能仅凭氨基酸序列,就像“算命先生”一样预测蛋白质如何折叠。它从17万组已知结构中学习规律,自动计算氢键、平衡松紧度、识别结构模块,比如血红蛋白的α螺旋。升级版AlphaFold3还能预测蛋白质与药物、DNA的互动。
AI虽快,却替代不了科学家的灵光一现——比如发现“序列决定结构”的瞬间顿悟。但它让曾经耗时数年的研究缩短到几分钟,未来或许能帮我们设计新药、模拟疾病。这场AI与生物学的碰撞,正在改写生命科学的规则!

你真的了解AI算法吗
隆浜
中国人民大学2024级本科生
当下,AI算法已经渗透进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解决我们问题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其中以优化和推荐两大算法对生后的影响尤为显著。
优化算法在外卖配送等场景中提升效率,却因过度追求时效而增加骑手风险,将系统矛盾转嫁给劳动者和消费者。推荐算法则通过“信息茧房”和“成瘾机制”影响用户行为:前者使内容同质化,后者利用多巴胺反馈让人沉迷短视频或游戏。算法本身具有价值中立性,其负面影响源于商业利益驱动。资本倾向于选择短期收益最大的方案,导致算法被异化为剥削工具。但算法也解决了信息过载等问题,提升了匹配效率。关键在于建立对算法的正确认知:既要善用其便利性,也要警惕被操控。用户应当主动打破信息茧房,理性看待算法推荐,在享受技术红利的同时保持自主选择权。

多智能体辩论是什么
纪智元
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2023级博士生
多智能体辩论通过让多个AI模型针对同一问题展开辩论来提高决策质量。该系统包含不同角色的智能体:提案者提出观点,质疑者寻找漏洞,证据搜集者提供支持,仲裁者确保公平。这种结构化辩论能有效减少单一模型的偏见和错误。
该技术遵循多样性、结构化互动、迭代优化、客观评估和透明性五大原则。目前已应用于医疗诊断等领域,如多个AI专家通过辩论辅助医生分析病例。但面临协调效率、偏见控制等挑战,研究人员正通过改进算法架构和评估体系来优化。
多智能体系统在交通管理等场景的成功应用表明,这种集体智慧模式有望使AI决策更可靠、更值得信赖。
奇异值分解如何实现“降维打击”
叶耀之、李卓恒
中国人民大学高瓴人工智能学院2024级本科生
奇异值分解(SVD)通过“分层、分解、删除”实现数据压缩。以图片为例,一张图可分解为多层(如535层),每层用两个向量(列向量×行向量)表示,大幅减少存储需求(如1万×1万表格只需存2万数据)。SVD的关键在于“低秩近似”:仅保留最重要的20%层数(如80层)即可几乎复原原图,实现数据量大幅降低。
这一方法不仅适用于图像压缩,还可用于商业数据、医疗病历等表格型数据,以及AI词向量降维。此外,SVD还能在压缩过程中自动降噪,去除冗余细节。
作为基础但强大的工具,SVD在AI和大数据领域持续发挥重要作用,帮助研究人员高效处理海量数据。

赛博不朋克:人工智能的舵手
陈子瑞
西湖大学工学院2024级博士生
控制论(Cybernetics)源自希腊语“掌舵者”,研究系统如何通过反馈自我调节。现代AI技术如强化学习、机器人控制都基于这一原理。
以运载火箭为例,其通过负反馈调节保持飞行稳定:传感器实时检测姿态偏差,矢量喷口施加反向推力修正。类似地,迷宫机器人采用强化学习的正反馈机制:尝试不同路径,强化有效行为,弱化无效行为,最终找到出口。
这些案例揭示了一个普适原理:智能系统通过持续接收环境反馈来优化决策。控制论将日常的调节决策思想抽象为基于反馈的控制理论:每个选择都会在世界中有所反馈,基于反馈决定下一步的行为——这正是智能系统与人类决策的共通之处。
AI柯南破案实录——藏在0.1mm之间的癌症真相只有一个!
董弘禹
西湖大学工学院2024级博士生
他来了他来了!董弘禹同学踏着开场的主题曲,穿着柯南的COS服走上台,和观众们玩了个侦探游戏——如何抓捕一名叫胰腺癌的罪犯。
胰腺癌被称为“癌症之王”,患者五年生存率不足10%。近期,阿里达摩院开发的PANDA智能筛查系统,通过分析普通平扫CT影像,抓住了胰腺癌的破绽。它使用3000多例高质量数据进行训练;并采用“分割器官-识别病灶-分类病情”三步实现理想效果,它就像火眼金睛的柯南,能检测出0.1毫米之间的异常阴影,比人工诊断提升一倍以上。
在实际应用中,PANDA在患者复查时甚至能识别出7个月前漏诊的肿瘤,提醒医生及时切除病灶。这项发表于《自然医学》的研究,首次证实使用平扫CT筛查胰腺癌的可行性,为癌症治疗贡献了中国力量。
当柯南片尾曲回响在学术环时,主题也已经显现:AI医疗的价值不在于取代医生,而在于用技术弥补人类局限。当科技被赋予慈悲心,终有一天,“癌症之王”将不再可怕。

为什么我的AI在编故事
汪阳
西湖大学2024级本科生
AI幻觉指AI生成看似合理实则错误的内容,如虚构“杭州南湖大学”的详细信息。这种现象源于AI的工作原理:通过预测下一个词生成连贯文本。当遇到未知问题时,为保持语言流畅性,AI倾向于编造答案而非承认无知。
强化学习加剧了这一现象。面对未知的问题时,在训练中,自信且详尽的回答往往比“我不知道”获得更高评分,导致AI学会用编故事来取悦用户。当前解决方法包括:让AI展示推理过程、标注答案不确定性、联网查询等,但这些都只是技术修补。
关键在于用户需保持批判思维。正如专家所言,AI像“有时撒谎的实习生”。在AI时代,我们必须保持清醒:不盲目相信AI的流畅回答,始终验证事实。技术进步不应取代人类的独立思考能力。
完美伴侣or完美杀手?
林逸航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2023级博士生
想象一下:你定制了一个温柔体贴的AI伴侣“小美”,结果只因一句“把家里收拾干净”的指令,她就亮出了尖刀——毕竟你是制造垃圾的源头。这就是典型的AI价值未对齐问题,即AI行为未与人类价值观对齐所致。
现实中,亚马逊招聘AI曾因数据偏见对女性简历打低分,暴露出价值对齐的紧迫性。
目前科学家主要通过两种方法“驯服”AI:一是基于人类反馈的强化学习(RLHF),用“好评差评”引导AI行为;二是对抗训练,用各式指令“钓鱼执法”来发现AI漏洞,针对问题进行优化调整。
但最棘手的不是技术,而是人类价值观自身——电车难题都争论不休的我们,如何给AI制定统一标准?
当AI日益强大,我们是否已准备好面对自己价值观中的混乱与矛盾?价值对齐将我们拉回到了最古老,也最无法逃避的哲学问题——认识我们自己。

当潜水器学会呼吸——AI狂想曲正在改写海洋规则
朱文希
西湖大学2024级本科生
从19世纪笨重的“里雅斯特号”,到21世纪灵巧的“蛟龙号”,人类探索海洋的脚步从未停歇。如今,西湖大学研发的仿生潜水器“西谷”系列,正模仿魔鬼鱼的优雅游姿,用柔性材料取代钢铁外壳,实现与海洋的和谐共处。
但最令人兴奋的突破在于:我们开始向真正的海洋专家——鱼类学习。想象一下,未来我们可能在活鱼身上植入AI传感器,让这些天生的潜水高手成为我们的“海洋向导”。这种“生物-机械共生体”将彻底改变传统潜水器的冰冷形象,让海洋探索变成一场与自然生命的共舞。
当AI技术遇上亿万年进化的海洋智慧,人类探索深蓝的篇章正在被重新书写——不再是与海洋对抗,而是学会像鱼一样“呼吸”。

奶牛被吸上UFO背后的真相
齐傲
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24级博士生
光镊这项诺贝尔奖技术,让我们能用激光“夹住”DNA和蛋白质,在微观尺度观察生命的动态过程。就像搭建一个分子秋千,我们不仅能拉伸DNA,还能看到蛋白质在其上的行为模式,例如快递员式的奔跑、保安般的驻守,或闲庭信步般的游走。
虽然AlphaFold能预测蛋白质结构,但生命的关键在于“动”的过程。光镊就像分子世界的行车记录仪,而AI正在成为交通模式分析师,从海量运动数据中解读生命调控的密码。
从阿什金教授发明光镊,到AI助力解读分子行为,我们正站在认知生命的新起点——用最精密的技术,解码最动人的生命过程。

盗火之后:赋能型人工智能治理
姜婧莹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2023级博士生
人工智能如同普罗米修斯之火,既带来温暖也可能造成灼伤。面对自动驾驶等AI技术引发的责任界定难题,传统事后追责模式已显不足。“赋能型人工智能治理”应运而生,其核心理念是“治理”与“赋能”的双轨并行。
“治理”强调政府主导的安全框架,为AI发展划定边界;“赋能”则采取包容审慎态度,通过算法评估等事前保障措施,为创新保留空间。具体实践中,需建立分级安全管理(如L1-L5自动驾驶标准)、加强公众教育、完善事故快速响应机制。
这种治理模式既确保安全可控,又促进技术发展,让AI真正服务于人类福祉。

数字乌托邦:智能合约下的无限可能
张昕跃
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2023级本科生
区块链本质上是一个分布式、不可篡改的数字账本,就像全校师生共同维护的交易记录本。而智能合约则是这个账本上的自动化程序,能够根据预设条件自主执行。
智能合约的工作原理类似自动售货机:满足条件即触发操作。例如设定“劳动节自动转账1个比特币”的合约,到期就会自动执行。在金融领域,智能合约已实现点对池借贷,无需银行中介,7×24小时运行,所有交易透明可查。
从沙特智慧城市的自动收费,到联合国难民署的物资分发,智能合约正在重塑社会运行方式。它消除了信任成本,突破了时空限制,展现了一个代码驱动的新型数字世界。

大模型的修炼之路——从混沌能量到可控战力
殷志强
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2024级博士生
大模型如同神话中的哪吒,天生具备强大潜能却需要系统训练。其发展历程可分为四个关键阶段:
基础训练:通过海量数据喂养,建立基础认知能力,展现“涌现”特性;
微调精修:针对特定领域(如医疗、法律)进行专业化训练;
知识蒸馏:快速吸收专家经验,实现高效学习;
对齐控制:通过人类反馈机制(RLHF)和工具增强(RAG、Agent),解决幻觉和失控问题。
这一修炼过程使大模型从原始数据混沌态,逐步成长为可控可靠的人工智能系统。正如哪吒最终掌控混元珠,大模型的进化之路仍在继续,需要开发者以敬畏之心持续引导。

当AI翻开地球日记
李靖远
西湖大学工学院2023级博士生
从“竺可桢曲线”到现代GeoAI,人类认识气候的方式正经历革命性变革。GeoAI通过整合卫星遥感、地面观测等海量数据,构建出精确的气候模型。例如在农业领域,它能精准监测水稻田甲烷排放——我国4亿亩稻田的年排放量相当于数千万辆汽车行驶的温室效应。
这项技术不仅验证了古代气候记录的准确性,更能实时追踪环境变化,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当AI成为21世纪的“问天”工具,我们得以倾听地球的每一次呼吸,守护这个唯一的家园。

元宇宙世界的奇幻一天
雷思羽
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2022级本科生
元宇宙与人工智能的结合正在重塑教育体验:AI化身的郑和老师带你“亲历”下西洋,数字学伴提醒课程安排,虚拟心理医生化解焦虑。这些AI伙伴由建模渲染技术构建外形,大语言模型赋予灵魂,能实现深度情感交互。
然而技术也带来新思考:当虚拟体验胜过现实,当AI比人类更懂安慰,我们是否会疏离真实关系?元宇宙拓展了人生可能性,但人类最珍贵的特质恰恰存在于现实的不完美中。未来应是虚实共生——借虚拟翅膀翱翔,将根系深扎现实。

分子乐高工厂:拼出自组装多肽新时代
卢俐衡
西湖大学理学院2024级博士生
多肽,这个曾经只出现在科研论文中的分子,早已悄悄走进我们的生活:它是胰岛素,是爆火的减肥神药司美格鲁肽,也是护肤品里主打修护力的“胜肽精华”
西湖大学团队开发的TransSAFP深度学习模型,通过分析6万条已知抗菌肽数据,仅用4天就完成全库扫描。从256亿种组合中筛出“冠军肽P45”——不仅能自组装,还能物理性杀菌。在小鼠体内,它有效对抗沙门氏菌,疗效堪比抗生素,而且几乎不产生耐药性。P45通过“撕膜+扎网”的方式,让细菌无处遁形。
如今,AI正在让我们跳出试错,走向设计,也许下一个百亿爆款正在代码里酝酿。
课后点评

2025 WeFuture评委阵容(图中后排左起)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中心研究员 董晨宇
西湖大学工学院PI(特聘研究员、博导) 修宇亮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导、书院建设与管理中心执行主任 刘玮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导、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传播系主任 曹则贤
华旦天使投资董事总经理、每日互动联合创始人 花姐
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PI 马丽佳
西湖大学理学院PI、校长助理、本科生书院院长 陈虹宇

16位选手,17堂5分钟小课。
第17位“选手”是谁?在点评环节开始前,评委修宇亮应邀上场“试讲”了一堂5分钟小课。作为老师,他习惯了花更多时间去讲清楚一个概念,所以他更愿意将这5分钟描述为“给自己的数字人研究打个广告”。
这个“广告”,得到了另一位评委曹则贤的好评:“我是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表面物理实验室的,请大家记住,内涵都在表面上。向别人传播科学的第一件事,就是你往那一站,别人愿意相信你,你的学养要写在你的脸上。修老师的这一点可能是同学们要练的一个功夫。”

曹老师是西湖大学的科普“老朋友”了——2019年,他就曾在云栖校区给我们讲过一堂科普“大”课,这次赛后他再次被“小”课选手团团围住。
“我不太相信5分钟能够说清楚一个问题,我都是4个小时、三四百页的PPT,所以我觉得同学们能够在5分钟内把一个问题说清楚,就很不容易了。”曹老师强调,“小”课虽小,它是科普的起点,不能因此丢了科普的本。
“比方说,大家既然是传递科学,就一定要尽可能多地使用科学表达。我们做科学普及,很容易有一个错误观念,误以为得往浅了讲。这不是给人讲科学。人们花时间来听你传播科学,是希望通过你的讲解提升科学素养,因此人们渴望听到真正的科学,那是深刻的东西,不是浅薄的东西。大家一定要注意,你的科普内容一定要和大学生、博士生身份匹配起来。”

中国人民大学的董晨宇老师,也在点评中谈到了5分钟与更长时间的关系。
“5分钟适合做什么?适合做一个中视频,从一个好的切口切入,解决一个问题,而不是多个问题。好的切口是充满矛盾的,就是我第一句话说完之后,听的人会有一个反应——‘对呀,这怎么办呀?’换到视频产业中,我们叫5秒完播率。所以,重要的不是5分钟还是10分钟,甚至半小时,重要的是你有多少个这样的5~10秒的‘单元’。好的长视频的完播率其实是比短视频要高得多的。”
“人工智能是年轻的事业
也是年轻人的事业。”
17讲AI小课
是我们以青春之名描绘的青年画像
5100秒AI畅想
是我们以创新之笔书写的强国担当
5分钟
只是我们的起点
我们的理想
正在狂奔向未来

感谢西湖大学捐赠人、西湖家人安克创新为本次活动提供奖品支持
最新资讯
招生动态
学院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