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与活动 西湖新闻 大学新闻

比35岁更重要的是?
大学新闻
2023年03月31日
媒体联系 张弛邮箱: zhangchi@westlake.edu.cn
电话: +86-(0)571-86886861
公共事务部



35岁,是一条隐形的线。

它可能是一些招聘和考试的门槛;它可能被贴上了“危机”的标签;以及,按照医院规定,35岁以上门诊首诊病人必须进行血压测量。

这条线真的存在吗?它重要吗?

《麻省理工科技评论》自 1999 年起,每年都会推出一个榜单——“35 岁以下科技创新 35 人”。

今天,2022年的中国榜单正式公布,西湖大学两位研究人员入选——研究生物催化的王雅婕,以及研究肿瘤代谢机制的邹贻龙。

相比榜单,我们更想告诉大家,这两位研究人员在研究什么,以及这上榜的35位年轻人,在关注和思考什么?

毕竟,年龄不应该是一条扁平的界限——我们应该相信,有比年龄更重要的东西。


颁奖现场


王雅婕
西湖大学工学院特聘研究员

▇  入选理由

    她首次将光催化和酶催化反应创新性结合,突破了近 30 年化学-酶偶联协同催化体系多限于动态动力学拆分和辅酶因子再生两大类酶促反应的技术瓶颈,实现对顺反烯烃异构体混合物的立体会聚式还原,高效合成药物(如巴氯芬、菲尼布特)及多种生物活性分子。

    以“绿色发展”为理念指导的“绿色生物制造”意在利用生物技术,如蛋白质工程与合成生物学,满足全球发展低碳经济和可持续制造业的迫切需求。

    拓宽酶催化反应类型,是实现未来 70% 化学制造的产品能够被生物合成取代的关键步骤之一;另一方面,生物制造 3G 时代将直接利用CO₂为碳源生产高附加值化合物,实现 CO₂负排放。

王雅婕

    在博士期间,王雅婕成功原创了光催化剂催化的光敏能量转移反应和多个酶的偶联催化体系,突破了近 30 年化学-酶偶联协同催化体系受限的瓶颈,用该系统高效地合成了系列生物活性化合物及药物的手性前体。

    在博士及博后期间同时进行了基于链霉菌和酿酒酵母的代谢工程研究,并为世界最大化工企业之一巴斯夫(BASF)设计并搭建了高通量菌种改造工艺,应用该工艺流程能够在10天内实现菌株的改造与鉴定,速度是基于传统适应性进化方法的 4-5 倍。

    2021 年,王雅婕加入西湖大学,建立“合成生物学与生物催化实验室”。目前她的研究团队主要的研究方向为结合蛋白质工程、微生物代谢工程、光电催化,构建多重化学-生物偶联催化系统,从而实现 CO₂和 N₂到高附加值化合物的生成。


邹贻龙
生命科学学院特聘研究员

▇  入选理由

    他致力于揭示肿瘤对细胞铁死亡的独特敏感性,解析铁死亡调控的分子机理,并开发新型化学生物学工具来特异性诱导与检测癌细胞死亡,以遏制恶性肿瘤的发生与转移。

    肿瘤是一种由于人体细胞的过度增殖引起的疾病,因此特异性引起肿瘤细胞死亡是科学界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标,但至今仍缺乏有效手段。

    细胞铁死亡,是一种由于脂质过氧化损伤引起的特殊细胞死亡形式。通过高通量化合物筛选,邹贻龙系统比较了不同类型肿瘤细胞对铁死亡的敏感性差异,找到对铁死亡特异性敏感的肿瘤类型;随后揭示了肿瘤在在体条件下自发逃逸铁死亡的现象,并阐述了脂质代谢可塑性对肿瘤抵抗铁死亡的贡献,为通过诱导铁死亡克制多种恶性肿瘤的生长和转移奠定了基础,成为多家制药公司关注的热点。

    在最新的研究中,邹贻龙带领团队开发了可以帮助预测肿瘤样品对铁死亡敏感性的原创 PALP 技术,降低了药物开发相关的病例筛选成本,进一步推动该领域的临床转化。另一方面,他通过全基因组筛选的方法揭示铁死亡的关键调控蛋白,让特异性靶向铁死亡的药物开发成为可能。


邹贻龙

    在破译肿瘤代谢的同时,邹贻龙开发了多项新型技术,让基础研究与临床转化更便捷。他参与构建了在动物模型中研究已转移的肿瘤细胞在体内微环境下的基因表达谱的方法,并利用这一策略解析了肿瘤转移与耐药的机制。另外,他参与开发了改进基因通路分析方法的生物信息学软件 GELiNEA,以及利用纳米颗粒高效递送磷脂分子的方法,均被领域广泛应用。

    放眼未来,在组织原位对于疾病分子特征的精准了解将是攻克疾病的关键。近一年来,邹贻龙致力于研究开发高时空分辨率的组织原位质谱成像技术,并将其应用到包括肿瘤转移等疾病的分子机理解析中,指导抗癌药物的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