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与活动 西湖新闻 我在西湖读博士

新生见面会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杨旻:一个北京姑娘向往的“自由”
我在西湖读博士
徐珊 公共事务部 2021年08月17日
媒体联系 张弛邮箱: zhangchi@westlake.edu.cn
电话: +86-(0)571-86886861
公共事务部

西湖五期,我们迎来了313位博士新生。

每一位新生,都能与你道出独一无二的“选择西湖”的理由。

他们是谁、从哪里来,将在这里开启怎样的一场“科学冒险”?

“新生见面会”将带领大家靠近这群朝气蓬勃的新新人类,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他们的梦想会改变我们的生活。


本期新生:

2021级博士研究生杨旻

毕业院校: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所在学院: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和杨旻的碰面,有一个小插曲。在采访的那一天、午后的某个时刻,我们并没有如约见到她。半个小时后,她发来了信息:“抱歉老师,非常抱歉,今天下午临时被安排了一个实验……可以改成明天吗?”

不在实验室,就在去实验室的路上——这是00后杨旻的日常。和大家印象里直爽的北京姑娘不一样,杨旻性格恬静、讲话温柔。在她简单的生活里,有两个“世界”:一个是我们所熟悉的大千“大”世界;而迈入实验室、关上身后的门,眼前这片高效运转、井井有条的静谧天地,是她感到更为亲切的“小”世界。

杨旻发现自己对实验室的热爱,要追溯到她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念营养科学本科的时候。“我的辅修专业是化学。我们当时入门化学课的老师上课特别好,所以我就对化学特别感兴趣,会专门多选一些化学的课上,跟这个领域的教授也交流比较多。后来,大一的时候,我刚好找到一个化学的lab的机会,可以加入他们去做独立的项目。”她回忆说。

在实验室里,每个人自己做自己的实验,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然后写文章……这样简单朴素的过程,让她感受到了特别的乐趣:“我记得当时探究的课题是关于带电小分子对蛋白质聚合的阻碍作用。我会自己做一部分实验,进行一些进入到蛋白质系统的设计,然后根据结果进行分析,考虑下一步如何调整。”杨旻发现自己特别能够沉浸在这样的过程中,感到享受的同时,又能“学到很多东西”。

平静却有趣的实验室生活刚刚走上轨道,2020年,来势汹汹的新冠疫情突然在全球爆发,这打乱了身处旧金山湾区的杨旻的留学轨迹。眼见美国疫情形势逐渐恶化,越来越多的留学生选择回国,杨旻也赶上了回国的“末班车”航班,回到了家乡北京。

学习课业,可以以网课的形式继续;但朝思暮想的实验室,却暂时是回不去了……等一等,有没有可能在国内继续这样的实验室研究呢?带着一丝执着和一分希望,杨旻上网搜索,找到了西湖大学的新闻报道:“我看到施一公校长本身就有海外留学的经历,他的办学理念跟国外的大学比较像。”更难得的是,国内很少有大学对本科生开放实验室,而西湖大学为了培养本科生的科研兴趣,专门设立了针对大二、大三学生的暑期实习项目。

很快,杨旻按图索骥,在生命科学学院发现了和自己的专业营养科学对口的实验室:由PI郑钜圣负责的人类营养与流行病实验室。

只可惜,她晚了一步,她说:“我知道的时候,郑老师实验室的实习名额已经招满了。”那一年,西湖大学暑期科研实习项目报名录取比例接近1:15,海内外共有1000多人申请。

杨旻不愿放弃机会,还是给郑钜圣发送了自己的简历。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她最终得到“重返”实验室的机会:“郑老师看了我的简历后,问我愿不愿意以访问学生的身份过来。”杨旻高兴极了,果断启程南下。

8月5日,她第一次走进了西湖大学的校园。之后一年的时间,杨旻白天待在西湖大学的实验室里做实验;晚上在线“返回”加州伯克利,继续上本科生最后一年的课程。其实,就在她踏入西湖一个多月后,有18名来自美国康奈尔大学的交换生,也由于疫情,以Study Away的交流学习项目形式,在西湖大学开启了类似的“云留学”生活。


杨旻在西湖大学(朱丹阳 摄)


原本就对实验室氛围甘之如饴的杨旻,如愿在西湖大学找回了自己所热爱的环境:“我觉得西湖大学在学术和实验室研究这一块,和伯克利很像。”身为实验室的一员,杨旻参与了郑钜圣实验室及郭天南实验室共同进行的千人蛋白质组学项目,在该项目中负责样品前处理,以及组学数据分析;也在郑钜圣实验室人工甜味剂检测项目中负责了样本前处理,以及人工甜味剂在样本中浓度与糖耐受性以及胰岛素敏感度相关临床指标的关联性分析……

远程修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最后一年课业时,杨旻以GPA3.95分的优异成绩,申请继续读博:“国内我选了两所院校,国外选了三所,西湖大学肯定是其中之一。”

但实际上,她心中的天平已有所倾斜————高中毕业便离开祖国,在体验过美国的文化后,无论是考虑文化认同感,还是生活便利程度,她都更倾向于在中国继续学业。而西湖大学,正在浙江杭州的土地上,培养最优秀的青年人才,从事最尖端的基础和应用研究,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科研教育体制机制……尽管外人看起来校园很小,人也不多,但做访问学生这一年里,她在这片“小而精”的天地中,找到了与母校伯克利相近的气息,也体验到了和海外高校类似的学习生活。如果能两全其美,何乐而不为?

唯一的纠结是,好不容易回家了,却又要选择远离北京的学校,父母会同意吗?家人对她说:“西湖大学尽管办学时间短,但已经展现出起点高、发展快的趋势,未来可期!选择了西湖大学,将来有更多的可能。”

2021年7月13日,杨旻拿到了西湖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最终,杨旻选择把自己和西湖大学的故事,接着“续写”下去。

接下来,作为生命科学学院的新生,杨旻将与其他同学一起,参与学院的“2+1”实验室轮转——同学们将参与至少两轮次的实验室轮转,通过实践锻炼、沟通了解后,与导师之间进行双向选择,最终确定导师,进入实验室。若两轮后还有未定导的同学,再开展第三轮轮转。

在许多人固有印象里有些枯燥、单调的实验室,却是这位成长中的博士生乐得自在的“桃花源”。言谈中,她给这个研究的空间,打上了“自由”的标签:“我觉得,实验室的生活还是比较自由的:自己的时间可以自己把握,课题可以自己来把控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