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与活动 西湖新闻 我在西湖读博士

新生见面会丨新加坡国立大学陈京麒:15天,我拿到了西湖大学offer
我在西湖读博士
徐珊 公共事务部 2021年08月13日
媒体联系 张弛邮箱: zhangchi@westlake.edu.cn
电话: +86-(0)571-86886861
公共事务部

西湖五期,我们迎来了313位博士新生。

每一位新生,都能与你道出独一无二的“选择西湖”的理由。

他们是谁、从哪里来,将在这里开启怎样的一场“科学冒险”?

“新生见面会”将带领大家靠近这群朝气蓬勃的新新人类,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他们的梦想会改变我们的生活。


本期新生:

2021级博士研究生陈京麒

毕业院校:新加坡国立大学

所在实验室:西湖大学理学院理论计算化学实验室

导师:窦文杰


陈京麒在新加坡花柏山公园


从申请博士生,到拿到录取通知书,需要花多少天?在新加坡国立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硕士毕业生陈京麒身上,这个答案是15天。

快,是他回忆与西湖大学结缘的来龙去脉时,脱口而出的一个关键字。

“我不知道你有没有感受过这种焦虑,就是在要升学的时候,你会想到底要去读博呢,还是去公司上班呢?”如今讲述过往经历时,陈京麒语速不急不慢,神情平和;但就在一年前,他正在经历着由外界渗透进内心的焦灼。

去年的秋天,刚从哈尔滨工业大学毕业的陈京麒,终于在新冠疫情的大环境下,等到了能够线下飞往新加坡国立大学开始研究生留学生活的机会。但等他落地后,还来不及摸熟异国他乡的风土人情,同辈们就开始为了研究生课业读完后应该去做什么而焦虑。这个情绪从四面八方涌来,裹挟了他——“我其实没有主动去想,但一起去留学的中国同学们会有一些聚会,大家吃饭的时候都会说;这种焦虑会传染的。然后你就得思考这些问题。”陈京麒回忆。

行走过国内外许多城市,95后杭州男生陈京麒作了横向比较,在他眼里杭州依然是个最佳生活居住之城。他盘算着,如果能够回到杭州,或许可以考虑做化学方面的老师,也可以考虑读博……当然,回到家乡只是小心愿,在申请季时,陈京麒依然查阅了全球许多学校的资料,同步准备不同院校的博士生的申请。

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奇遇发生了。它让陈京麒直接停止了手头所有其它申请工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个奇遇“替”他做好了选择,冲出了“前方路漫漫”的混沌泥沼。

陈京麒在浏览西湖大学官网时,发现了理学院理论计算化学实验室PI窦文杰。说到这点,他有些骄傲:“我们实验室很多人,是通过同学或朋友才了解到窦老师的,但我是自己发现他的。我心想,西湖大学原来有这么厉害的老师!”

实际上,去年12月,就在陈京麒动手申请西湖大学时,窦文杰也是不折不扣的“新人”——距离这位90后科学家正式入职西湖大学,还有一个月。此前,窦文杰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取得物理学学士学位,在宾夕法尼亚大学获得了化学博士,并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进行了数年的博士后研究。

但这位“新老师”以出色的研究水平,深深吸引住了陈京麒,用他的话说,窦老师官网学术成果简介中随便“一行字(的研究)”,他要是能学会,都非常有意义。不仅如此,计算化学隶属理论化学,后者正是化学大类出身的陈京麒,想要深耕的方向。瞅准导师,陈京麒立马就发出了邮件,没想到很快就收到了回复。“窦老师说我的简历不错,可以申请,鼓励我尝试一下。”陈京麒对这封简洁的邮件记得很清楚。

就这样,踩着西湖大学这一年第二批申请周期的尾巴,陈京麒火速递出了材料。令他没想到的是,西湖大学不但导师回应快,面试通知、选拔和收到录取结果,也都非常快。事实上,这个简洁高效的体验感,来自于西湖大学与国际高等学府同步的“申请—考核”制的招生方式:当同学们递交申请材料后,学院就会组织材料初审工作并在一周到两周的时间内发出面试邀请;接着,收到通知的同学可以前来西湖大学参与面试,并近距离了解西湖大学浓厚的学术氛围;在申请者通过面试选拔、双向选择等环节后,即可收到西湖大学的录取。

于是,人尚在新加坡的陈京麒,得以实现了“冲刺”申请。陈京麒笑言:“真的是‘一条龙’的感觉,全程加在一起也就15天左右,挺顺利的。拿到窦老师这边的offer后,我就没有继续其他申请了,不想再申了。”

其实,在这个顺利的流程背后,却是严格严谨的选拔——拥有徐益明讲席教授邓力、化学讲席教授孙立成以及众多优秀青年PI的理学院化学专业,一直是西湖大学的热门招生方向之一。像所有最终手握录取通知书加入西湖大学的学子一样,陈京麒也经过了层层筛选。

顺利加入了梦想中的导师的实验室、完成回到家乡心愿的陈京麒,还给“新母校”多助了一把力——“我不知道你们采访的新生里有没有另一个从新加坡毕业的研究生?他和我是同班同学,是我推荐他来西湖的!”他特别提到。原来,就在西湖大学第二轮录取的那几天,陈京麒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同专业的另一位同学,正好造访他家吃饭。陈京麒便推荐了西湖:“我说我已经申请上了,你可以也考虑一下!”

最终,两位有着同样专业背景的海归留学生好友,在西湖大学顺利“会师”,朝着感兴趣的不同的研究方向,发起新的“攀登”:一个在理学院窦文杰实验室,准备挑战计算化学的新领域;一个在工学院彭斯颖实验室,即将走入纳米光学材料与冷冻电镜的交叉研究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