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与活动 新闻与活动 西湖新闻

云逛展 | 逛完230米学术环,你是否有很多问号?
大学新闻
冯怡 2022年05月28日
媒体联系 张弛邮箱: zhangchi@westlake.edu.cn
电话: +86-(0)571-86886861
公共事务部

百思不得其解的科学难题,“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艺术解读,问天问地问自己内心的哲思妙想,还有一些睿智且有趣的对话问答……

昨天,2022首届浙江青年科学家节,用一场展览在西湖大学云谷校区学术环画出一串问号,启发科学爱好者的好奇心与思考。


问号一:展览入口的气球,你悟出了什么?

这是西湖大学云谷校区全新启用以来,首次同时启用学术会堂与学术环,举办一场以科学为主题的盛会。

昨天上午,2022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浙江省主场活动刚刚在学术会堂结束,下午的学术环就紧接着呈现一系列科学与艺术的实践与思考。

我们跨过云谷水环走上“学术岛”,在展览入口处的两侧,看到一对大小不一的艺术装置。这组来自中国美术学院的气膜装置,作品名为“有物混成”,是一句取自《道德经》中的话。

“这到底是个什么球?”

线下来逛展的很多人,都围着它们,演绎出不同版本的解读。作者的答案是:“借此想象一种从混沌中来,本是物我一体的世界。在面对祛魅的当下,我们走得越远越容易忘记我们来自一个生命共同体,因此回望初心,回溯本源的联结之物,或许是一种负熵的方式。”


问号二:这些科学和艺术的装置,你看懂了吗?

作为一所新型研究型大学,西湖大学一直以各种方式鼓励科学家们跨学科交叉,而学术环的设计,正是学校通过实体建筑促成交叉研究。这也是为什么,参与主办此次青年科学家节的西湖大学与中国美术学院,选择学术环作为“科学与艺术”的展览区。

拾级而上,在学术环二楼,我们进入了“科学之美”展览区。

在水晶球里纠缠的“丝带”,其实是西湖大学周强实验室解出的新型冠状病毒与细胞受体复合物三维结构。

聚合在一起的荧光色“电话线”,其实是西湖大学卢培龙实验室完成的跨膜孔蛋白的精确从头设计。

打印在小小晶圆片上的彩色图案,其实并没有用到一滴彩墨,这个研究来自西湖大学仇旻实验室。

还有曾经去过马里亚纳海沟的深潜器,西湖大学崔维成实验室复刻了它们的模型;两台轮足无缝切换四足机器狗,被西湖大学王东林实验室赋予了AI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个个具体模型与装置,加上讲解员们的科普,让深藏在实验室中的基础科学研究走近大众的视线。

围绕着科学装置展区的,是中国美术学院师生们带来的艺术作品。

人造植物花园、后真相时代的美人鱼骗局、人类水平演化研究所、未来考古日志、云谷漫游、算法艺术、互联生态系统……不管是桌面艺术品,还是一幅幅大型艺术装置,借用现代先进数字技术,对自然、人类、人性、世界的产生展开深入思考。


问号三:从天而降的问号,你能回答几个?

好奇心是科学进步的推动力,只有先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才有回答问题的可能,科学与艺术才能发展。沿学术环的步行廊道,一路悬挂着关于科学与艺术之问的条幔,万千提问汇集在一起,凝聚成科学向前发展的奇点。

“科学中你发现最美的事物或时刻是什么?”

“科学的剩余世界是什么?”

“未来可以被预测吗?”

“时间可以被设计吗?”

这层叠的条幔中,也有西湖大学科学家们提出的问题。

“意识的物质基础是什么?非生命体能够有意识吗?”这是遗传学讲席教授、副校长许田的提问,他同时也参与了下午进行的“科学与人文对话”。

与许田一同参与对话的另外5名科学界与人文界的嘉宾,分别是中国美术学院院长、教授高世名,浙江大学讲席教授、中国美术学院兼职教授孙周兴,国科大杭高院教授、执行院长耿朝强,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姜珺,浙江大学教授李寒莹。

他们共同探讨了条幔中不少有趣、有意义的问题,同时用理性与感性的交织与碰撞,寻找艺术与科学的共性与区别。


问号四:这些科学报告,你听明白了几成?

从一颗受精卵到一只在海洋中逐渐“陨落”的鲸,生命周而复始。从科学理论的推陈出新,到数字世界的瞬息万变,实验一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与那场“科学与人文对话”同步进行的,是一场科学成果的解读与科普。

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PI吴建平发表题为“哺乳动物精子活化开关 CatSper 通道体的三维结构”成果


现场6位青年科学家和2位艺术领域工作者,分享了他们最新的研究和作品。这些报告里,既有关于哺乳动物、云原生数据库、芯片材料、算法等各大科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更有第七届国际跨媒体节工作组发出的艺术提案《达·芬奇的启示》。

今天的“云逛展”,到这里就接近尾声了。

期待这场展览中的每一个问号,都能传递出生生不息的好奇心,传递出青年科学家大胆创新的精神。也期待更多年轻人,不论是否从事科学事业,都能勇敢面对每一个问号,勇敢面对不确定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