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与活动 西湖新闻 媒体观点

走进西湖大学丨杭州生物医药产业“近水楼台先得月”
媒体观点
徐乐静 新华网 2019年04月25日
媒体联系 冯怡邮箱: fengyi@westlake.edu.cn
电话: +86-(0)571-85270350
公共事务部

  作为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所由社会力量举办、国家重点支持的新型研究型大学,西湖大学可谓是“含玉而生”,受到全球关注,获得国家、浙江及杭州的“万千宠爱”。
  出生在“天堂”杭州,也注定了西湖大学的一举一动都与杭州紧密相连。西湖大学获批至今已有一年有余,校长、教授、行政人员及学生们都在干什么?他们做的这些事情对杭州将产生什么影响?杭州能否“近水楼台先得月”?
  走进西湖大学,从西湖大学的“生命科学”、“独立实验室”“学科交叉”、“Lunch Seminar”、“News&Ideas”、“轮转制”、“长聘与准聘相结合的聘任体系”等关键词入手了解西湖大学,挖掘其对杭州产业发展产生的影响。
  

  关键字:生物医药产业

  当下的杭州,因数字经济而盛名在外,那么在这之后,未来杭州将发展什么产业?答案是:“生物医药”。
  助推生物医药产业起飞,杭州谋划已久且势在必得。
  2000年,杭州开始提出“信息港”和“新药港”——“两港”建设,如今“信息港”已经起航;2004年起,杭州市财政每年安排产业发展资金,不断加大对于生物医药产业的资金投入;2018年7月,杭州市委十二届四次全会明确提出大力发展以生物医药为重点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国内领先的生物医药研发及产业化高地。
  一系列顶层设计,一步步扎实迈进,一项项成效初显。


  图为杭州医药港小镇。


  如今,杭州生物医药产业构建了“一核三园多点”的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以化学制药为基础、现代中药为重点的传统优势,以及新药研发、医疗器械、医疗数据三大领域特色化发展的产业结构。其中,1000多家生物医药企业扎根,诞生了许多细分领域的行业冠军,产业集聚也初步显现。
  2017年杭州市规上医药工业总产值突破500亿元,计划到2022年产业规模突破千亿元; 2018年,新设生物医药企业3870户,新增注册资本(金)302.3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6%和39.14%。
  近年来,杭州市生物医药产业规模保持高速增长、集聚优势突出,但在业内专家看来,杭州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还存在一定不足,比如:优势领域比较集中,高端产品占比不高;硬件提升明显,创新软实力不强;骨干企业效益良好,但销售规模较小;产业集群特色鲜明,但发展后劲明显偏弱。
  归根究底:基础研究不足导致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应用无法突破。
  众所周知,生物医药产业是生命科学基础研究的重点应用,而“生命科学”是西湖大学的“鲜明特色”之一。这所定位于“高起点、小而精、研究型”的大学,无疑将成为杭州生物医药产业突破瓶颈、实现产业腾飞强有力的“基石”。


  图为西湖大学前身。


  
  关键词:生命科学

  人才是自主创新的源头活水。西湖大学虽然成立时间不长,但已拥有一大批生命科学领域的高精尖人才。
  施一公,西湖大学校长,也是西湖大学最大的IP,结构生物学家,2008年辞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终身讲席教授的工作,全职回国。在清华大学担任生命科学学院院长的7年里,他带领清华生物学科取得长足进步,使清华大学在结构生物学领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许田,西湖大学副校长,生长调控领域的开拓者之一,曾担任过15年的耶鲁大学遗传系副系主任以及11年的耶鲁大学校长特别顾问,主攻方向是用模式生物和新的遗传学方法研究发育和疾病的分子调控机理。他是镶嵌遗传筛选法等新方法的发明人,拥有几十项国际专利,多项专利成功产业化,是多家生物医药企业的创始人和顾问。
  邓力,西湖大学理学院执行院长,世界知名有机合成化学家,是有机催化领域的创始者和引领者之一。他在有机催化领域开展了原创而系统性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国际同行公认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奠基性学术成果。看似这与生命科学无关,而事实上,有机合成化学正是医药生物的基础学科。邓力本人几乎访遍了全世界最知名的大制药公司,并且多次担任公司的顾问。
  这些“大V”如今常驻杭州,怎能不令杭州生物医药企业“心动”。
  与此同时,在过去两年多时间里,西湖大学开启了十次全球学术人才招聘会,择优聘任了一批包括生命科学领域在内的优秀科学家。他们在西湖大学的独立实验室里,潜心探索生命科学前沿的奥秘。
  比如,生命科学学院PI(独立实验室负责人)郭天南的蛋白质组大数据实验室,致力于实现基于蛋白质组的精准医疗;高亮的生物光学成像技术实验室,开发用于生命科学研究的高速、高分辨率、活体三维荧光显微镜成像技术以及生物图像分析技术;高晓飞的干细胞与器官再生实验室,开发了个性化的新型红细胞治疗技术,通过工程化改造患者自身红细胞,使其携带各种药物,有效治疗包括癌症、罕见病、慢性免疫与代谢疾病等重大疾病……
  


  关键词:学科交叉

  西湖大学大力倡导的“学科交叉”,为生命科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纵观世界科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大部分新学科是原有学科交叉派生而来,如当下的人工智能,就是计算机和信息等学科交叉研究产生的。而这样的交叉融合,在全新的学校更加容易实现,没有壁垒、没有包袱,一切从“新”开始。 “轮转制”、“Lunch Seminar”、“News&Ideas”分享会,一个个“新名词”接二连三地在西湖大学诞生,甚至包括云谷校区“学术环”的设计,目的都是为了创造条件,努力推动学科交叉。
  令人欣喜的是,变化已经开始出现。
  工学院讲席教授Mohamad Sawan是加拿大工程研究院院士,他的研究方向就是跨学科的“新兴可穿戴式和可植入式智慧医疗器械领域”,比如基于脑电图EEG与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FNIRS)平台的可穿戴头盔。如果病人突发癫痫,但无法通过手术治疗时,则可使用多模态混合信号探测器和刺激仪来中止癫痫。这是癫痫预测的新希望。
  工学院PI、从事人工智能与机器人领域研究的于长斌,与生命科学学院PI郭天南也发生了“交集”。他将人工智能方法运用于生物信息学,大大加快了临床蛋白质组学的研究速度和成效。
  相信,通过学科交叉产生的新思想、新技术、新领域,会更有效地助力破解当下产业发展的困境。


  图为西湖大学云谷校区效果图。


  
  关键词:生物医学实验技术平台

  为支撑生医理工学科群,提高生命健康领域的科研水平,西湖大学还投入了大量人力、财力和精力,成立“生物医学实验技术平台”,形成从生物大分子研究到模式动物构建的一套完整的科研支撑体系。
  高端仪器装备是科研工作的基础,而具有开展新方法、新技术、新思路研究的高水平的技术支撑队伍是平台的核心,依托杭州市蓬勃发展的生物医药产业和西湖大学的灵活机制,平台在仪器和人才方面得到了完美的结合,如今,平台已经吸引了弗吉尼亚大学王亚林博士等高水平技能人才,设立了显微成像、冷冻电镜、质谱与代谢、流式细胞、生物信息大数据等涵盖大量高端仪器设备的一系列子平台,为基础前沿研究、关键技术的创新开发以及人才培养提供技术支撑。
  最令杭州医药生物领域企业兴奋的是,西湖大学的“生物医学实验技术平台”充分实现开放共享,对校内外各类型用户开放。公共平台通过提供优质、高效和专业的技术服务,将为进一步提升西湖大学和杭州市生命健康领域的研发水平,共同挑战生命科学领域影响深远的重大课题。


  
  关键词:生命健康创新平台

  此外,为了集中优势力量办大事,西湖大学正在筹备建设生命健康创新平台,旨在聚焦国家及浙江省重大发展战略需求,加强生命健康领域前沿基础研究布局,以创新药物研发、精准医疗为重点,实现前瞻性研究、原创性成果重大突破,引领世界生命健康科学发展方向,助推我国生命健康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平台将依托世界一流科研团队,搭建世界一流科研设施,通过研发服务、成果转化、技术转让、人才培养等多种形式,大力促进浙江省及杭州市高科技医药产业与生物技术产业发展,为建设创新强省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产业集聚人才,人才引领产业。正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未来,西湖大学在生命科学领域的成果将成为杭州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强大基石,助推杭州打造“全球生物医药创新城市”。(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