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与活动 西湖新闻 人物故事

西湖大学2人入选《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岁以下35人”中国榜单
人物故事
2019年12月16日
媒体联系 冯怡邮箱: fengyi@westlake.edu.cn
电话: +86-(0)571-85270350
公共事务部


  今天,第三届《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MIT Technology Review Innovators Under 35)中国榜单在EmTech China全球新兴科技峰会揭晓。
  在获奖的35位创新青年中,西湖大学占有两席,他们是先锋者—卢培龙,发明家—周南嘉。



  卢培龙
  年龄:32 岁
  职位: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PI
  获奖理由:他首次实现了多次跨膜蛋白三维结构的精确设计。


  蛋白质设计是结构生物学的重要分支和新兴的前沿学科,需要生物物理学、生物化学、合成生物学以及计算生物学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
  卢培龙通过计算生物学手段模拟蛋白质极性残基在膜环境内部形成的相互作用,设计了能够在膜环境中稳定存在的蛋白质三维结构,并进行重组表达、生化性质测定、三维结构解析等一系列实验来进行验证。
  卢培龙利用这一方法成功设计了多种具有极高热稳定性的跨膜蛋白质,并证明了计算机设计的蛋白质序列可以在膜环境中自发折叠形成与设计模型一致的结构。
  该研究在世界上首次实现了多次跨膜蛋白三维结构的精确设计,为设计具有全新结构和全新功能的跨膜蛋白铺平了道路,并可能对疫苗设计、DNA 纳米孔测序、人工细胞信号环路设计等重要领域产生深远影响。



  周南嘉
  年龄:33 岁
  职位:西湖大学工学院PI
  获奖理由:他实现了当下最高精度的电子 3D 打印。


  目前,市面上的 3D 打印技术精度能够达到数十微米或百微米,而这对加工许多电子器件来说还远远不够。周南嘉以新材料作为突破 3D 打印精度极限的核心,设计全新的 3D 打印功能材料,结合超高精度 3D 打印技术实现当下最高精度——百纳米至微米级别电子 3D 打印。
  通过实现超高精度,周南嘉将 3D 多材料打印技术引入到芯片等高端制造领域,已经做到用 3D 打印进行 GHz 级别的高频、射频电子器件的封装及集成工艺;利用 3D 打印技术制造无源器件,可将天线尺寸缩小至十微米至百微米级别。
  这一做法较现有的加工方式,在精度上提升了 1-2 个数量级,从而使得 3D 打印技术得以应用到 5G 射频技术等领域,为未来小型化、集成化、个性化电子设备提供新的制造方案。



  从 1999 年开始,每一年《麻省理工科技评论》都会选出一批 35 岁以下最具有创新性与影响力的科学家、科研工作者、科技创业者,在他们之中有许多人,改变了我们现在认知的世界样貌。
  比如1999 年《麻省理工科技评论》选出的杨致远,他创立的 Yahoo(雅虎)后来一度成为全球的最大互联网公司;2002 年选出的拉里·佩奇(Larry Page)和谢尔盖·布林(Sergey Brin),这两位在当时刚创业两三年的年轻创业家成就了如今的谷歌帝国;2014 年,基因科学研究出现了巨大的飞跃突破,被认为是全球 CRISPR 顶尖研究者、开启之后全球基因编辑研究加速发展的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张锋,就是这一年的上榜者之一。
  年轻人的创新、好奇、坚持、灵感、勇气,将会提前告诉我们未来世界的样貌,因为,在每一位青年身后,都蕴涵着开启一个全新时代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