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与活动 西湖新闻 遇见WeMeet

西湖博士热追“无腿登山人” ,为什么? | WeMeet⑦
遇见WeMeet
2019年12月05日
媒体联系 邮箱:
电话:

  当你打开这条微信时,夏伯渝已经站在南美最高峰阿空加瓜峰脚下,准备朝着山巅进发。而出发前几天,他和川藏队队长苏拉王平来到杭州,成为西湖大学“遇见WeMeet”人文社科系列活动第七期的主讲嘉宾。



  11月30日早晨,北山路32号。夏伯渝、苏拉王平和西湖大学的师生员工,从宝石山脚出发拾级而上。
  这是我们第一次把WeMeet搬到校外,搬到西湖边,搬到半山腰。因为两位嘉宾诉说的,是雪山与攀登的故事;而参与活动的师生,多数是学校攀岩社和毅行社的成员。
  就该到山上去,那里才是他们的主场。


  因为心怀梦想,所以身陷绝境依然勇敢坚强


夏伯渝


  人的一生总会遇到一些绝境,但夏伯渝经历的绝境,似乎比一般人都多一些。
  1975年,他作为国家登山队的一员,从北坡发起登顶珠峰的挑战。如电影《攀登者》中的情节,因为将睡袋让给同伴,他冻伤双腿,只能截肢保命。
  失去双腿后不久,他收到了父亲去世的噩耗。
  后来,他戴上假肢开始恢复训练,不曾想练得太拼,伤口癌变,癌细胞转移至淋巴……
  然而,夏伯渝说:“再登珠峰是我的梦想,是我奋斗的目标,所以40多年来,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遇到什么打击,我从来没有放弃过。”
  每天清晨5点钟起床,深蹲150个,引体向上40个,俯卧撑480个……这些对普通人来说都堪称高强度的训练,只是夏伯渝每天日常锻炼的其中一部分,他在为再次站到珠峰上做准备。
  “2014年,我第二次登珠峰。修路向导遭遇雪崩,全部遇难,尼泊尔取消了当年的攀登活动。”
  “2015年,我第三次登珠峰。准备登顶的时候,遭遇尼泊尔百年不遇的大地震。”
  “2016年,我第四次登珠峰。这一次我到了8750,离顶峰只差94米,结果突然遭遇强大的暴风雪。我想,这可能是我最后一次攀登珠峰,所以我一定要冲上去。但是,在这么大的暴风雪里,登顶的时间和冻伤的几率会成倍增加,我身边还有五个高山向导,他们都是20几岁的年轻人,我不能为了梦想罔顾他人安危。那天,我做出了一生中最艰难的抉择——下撤。”
  数次走向珠峰,数次铩羽而归。当夏伯渝轻描淡写地讲起这40年的经历,现场不时发出轻声惊叹,是对雪山有多少向往,是对攀登有多少热爱,才能让这位无腿勇士身陷绝境依然勇敢,屡战屡败依然坚持?
  夏伯渝不记得来过西湖几次,但他清楚地记得去过那座神圣的山峰五次。2018年,他终于成功登顶。此时,距离他第一次攀登珠峰已经过去了43年,曾经那个健硕的青年已经变成两鬓斑白的古稀老人。凭借一对假肢、一双登山杖,他战胜了珠峰,战胜了绝境,也战胜了他自己。


  通往梦想的路,要“心中有数才出发”


苏拉王平


  气候、身体、技能、装备……夏伯渝最终与梦想在山顶会合,但在通向梦想的道路上,攀登者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需要各方因素的加持和支援。
  登山向导,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方。他们生在雪山,长在雪山,没有人比他们更了解人类想要征服的那一座座庞然大物。
  如今享誉登山界的川藏队队长苏拉王平,出生在阿坝州黑水县一个只有八户人家的小寨子。因为读过书、会说汉语,年轻时常常被登山队叫去帮忙。耳濡目染之下,他也爱上了登山,从一个登山小白变成专业登山向导,后来成立了自己的登山队,帮助家乡的兄弟成为专业的登山服务人员。
  最初,苏拉王平的目标很朴素:走出大山。
  “我从老家带出来55名兄弟,解决了他们的就业问题。他们以前都是放牛放羊的小孩,现在已经成长为非常厉害的专业高山向导。”苏拉王平自豪地说,“以前从村里去县城很难,去成都更难,现在不要说成都,他们去到了全国各地甚至国外,四海之内都有朋友。”
  作为高山向导,苏拉王平也有珠峰梦。今年,他带着8个队员和7个向导登顶了珠峰。现场有人问他,登顶那一刻是什么感觉,他说:“什么都没想,就是特别高兴,然后就想赶紧下去,在想怎么把这支队伍安全地带回去。除了活着下山,其他什么都想不了,压力特别大,我要对15个人负责,任何一个人出事都跟我有很大关系。”
  也正因为如此,同样在讲圆梦珠峰,夏伯渝向大家传递的是一种精神,而苏拉王平则不厌其烦地一遍遍向大家科普登山的注意事项,从如何应对高反,到如何防风防晒,事无巨细。
  在珠峰脚下,像苏拉王平这样的人还有很多。他们走出大山,又回到大山;他们有自己的珠峰梦,也肩负着别人的珠峰梦。对他们来说,梦想很重要,但比梦想更重要的,是一步一个脚印,做到“心中有数才出发”。


  读博好比登山,背后支撑你的是信仰



  在分享会后的互动环节,生命科学学院PI党波波举手提问:“我是攀岩协会会长,与攀岩相比,我感觉登山又危险、又痛苦,它的乐趣在哪里?”
  夏伯渝的回答是:“喜欢一个东西,别人认为它是受罪、是折磨,但我认为它是一种乐趣,因为人和人的感觉不一样。我喜欢登山,哪怕冒再大的风险、受再多的痛苦,我还是喜欢它。”
  “乐趣何在”这个问题,在场的很多人自己就是答案。


党波波


  党波波在尚未正式入职西湖大学时,就着手组建学校攀岩协会。入职后不久,他在一场篮球赛中跟腱断裂,左腿打上了厚厚的石膏,但按捺不住想要“爬墙”的心,才休息了两个多月,就拖着石膏腿爬上了攀岩墙,被队友戏称为全社“励志典范”。
  “每一条线路就是一个problem,找到解决这个problem的方法并完成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党波波说。
  斯文秀雅的西湖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副主任包晶晶,也是攀岩协会核心成员。这次分享会,她一人揽下了报名组织、拉群、通知等筹备工作,还特意在校内组织了一场观影,通过电影《绝命海拔》提前让大家对攀登珠峰途中的艰险有了基本认识。
  西湖大学毅行协会会长丛培宽,经常穿行在杭州的山山水水之中,对宝石山的数条上山路线都了然于胸。包括大巴停在哪里方便,哪条上山路线合理,哪里合影好看……他说:“科研不只是数据和文献,还要寻找乐趣和远方的田野。”


王子鹏


  还有本期WeMeet的主持人、理学院PI王子鹏老师,他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登山爱好者,也是川藏队队员,2018年7月登顶慕士塔格峰(海拔7546)。当听到“乐趣何在”,他忍不住和在场的同学多说两句:“那做科研有没有乐趣?在座很多同学应该都是博士生,读博就像登山,多数时候是一个很漫长、很苦闷的过程,你不知道课题能不能做出来,能在背后支持你的是信仰。”
  热爱、梦想、坚持、信仰,就是这些人孜孜以求的答案。
  不论是夏伯渝和苏拉王平对珠峰的向往,还是西湖大学师生对科研的孜孜追求,都诠释了什么是信仰——即使山川变迁,也不会忘记来时的方向;虽然历经磨难,一颗赤子之心仍熠熠闪光。



  为什么会有一群人
  不论低氧,不论严寒,迈向世界的顶点
  因为山就在那里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也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为什么会有一群人
  不舍昼夜,不慕名利,攻克未解的谜题
  因为路就在脚下
  深信每一步都有意义,也深信每一步都有希望


  如果大山召唤我,我就走向大山
  去征服巍峨险峻的雪山
  如果未知吸引我,我就探索未知
  去求索复杂深奥的谜题


  世界的高峰、科研的高峰、人生的高峰
  我们无所畏惧


  *从本期开始,iMeet系列活动将更名为WeMeet。让我们期待,在这里遇见更多元的思想文化,更自由的交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