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与活动 西湖新闻 我在西湖读博士

异想天开的他,终于在这里找到坐标 | 我在西湖读博士
我在西湖读博士
2020年03月24日
媒体联系 邮箱:
电话:

  一张A4纸上,有一颗简绘的木星,几根线条勾勒的八面体几何图,像糖葫芦似的串串,以及或紧密或松散的线圈……


  看起来像是一张涂鸦,答案却出人意料:这是孙诗津画的许田。


  这名2019级生命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还没入校就已闻名:因为他的天马行空,因为他“不着边际”的那些想象。

  事实上,在走进西湖大学之前,孙诗津已经拿到了不止一家名校的offer,但每一家接受他的同时,都力劝他改变自己的研究方向。他说,最终,是西湖大学这个不大的校园,愿意容下他那些层出不穷的脑洞,支持并给予他尝试的机会。


  

孙诗津


  因为墨守成规,差点无缘西湖

  孙诗津的入学经历很特别。

  2018年夏天,刚读完大三的孙诗津报名参加了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夏令营。而在此之前,他已经参加过中国两所顶尖高校的夏令营并拿到了offer,来西湖,纯粹出于好奇。

  在这里,师生交流会也是老师考察学生的方式之一,交流会的主题是不固定的,甚至感觉有点漫无边际。因为他在之前两所大学侃侃而谈的“创意”均被老师否决,被认为“不切实际”。这一次,他学乖了,按部就班地讲述自己过去所获得的成绩:“我说我的成绩排在前几位,然后PPT上列满了很多科研奖项,我就这个奖说完说那个奖,后来发现老师们显然有些不满意……”他说。

  当时,他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但既然来体验一遭,不想留什么遗憾。他索性丢掉心理包袱,开始谈自己想做却又屡屡被否决的课题方向。没想到,导师们兴致勃勃地一路追问,几个回合下来,他越说越兴奋。



  2018年,孙诗津参与夏令营

  “有老师说,只要你能说服我,我就愿意给你提供支持。这是第一次有导师支持我做自己的课题,以前我和别的老师讲,他们都劝我改变方向,跟着课题组做课题。”孙诗津说,他一度因此备感沮丧,觉得不再有继续做科研的兴趣和动力。“我这个人就是这样,一旦是我感兴趣的,我就会死磕到底。”

  “我在几个offer中选了西湖,就是觉得这里的学术环境和其他地方不一样,这里的老师能看见、也看重我对科研的热忱。”孙诗津说。

  创想最终失败,他却干劲更足

  入学后,孙诗津参与了实验室轮转。每个学生入学时最多能有三次轮转机会,可以去到不同实验室学习,最终选择一个最适合自己的。

  这个过程中,他非常感谢郭天南老师和马丽佳老师,虽然课题方向不一致,但他们愿意听他“唠叨”自己的设想,还给了不少中肯的建议。

  最终,经过他与导师的双向选择,孙诗津去了卢培龙老师的实验室。



  孙诗津在实验室

  卢培龙从事的是蛋白质设计,这是合成生物学的重要分支和新兴的前沿学科,需要生物物理学、生物化学以及计算生物学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

  “这是个很有想法的学生。”卢培龙这样评价孙诗津,“他有自己的课题设计,我当时也对此感兴趣,觉得可以带他试一试。”

  完善方案、查找文献、设计实验……孙诗津在卢培龙的帮助下,开启了自己的课题。室友有时开他玩笑:“你这是让导师在给你‘打工’啊!”

  在一次次尝试的过程中,孙诗津发现自己最初的设想确实可行性不高。几次与导师沟通后,他开始试着转换“跑道”。虽然结果和最初被否决一样,但心态全然不同,“至少我试过了”,他说。他不再沮丧,并且新的课题依然是按照他自己的兴趣方向设置的。

  既然走上科研这条路,孙诗津对可能到来的挫折和坎坷早有心理准备。“没什么可怕的”,他说,这里的导师,愿意为他的大胆假设护航;这一方天地,也愿意容下他的各种“脑洞”。这让他干劲十足。

  一门脑洞大开的新课,鼓励他更大胆地想象

  回到文章最初说到的那幅画,其实那是孙诗津的作业,来自他上学期选的《创新》课。这门课是遗传学讲席教授、副校长许田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而“开脑洞”正是这堂课鼓励大家做的事,所以才有了这道作业题:

  如果许田来自外星球,该长成什么样?可以任选一个宇宙中的星球,也可虚拟一个星球,设计可以天马行空,但需要逻辑自洽。

  这份作业,简直太合孙诗津的胃口了。

  他选择木星作为许田的母星,这样一个气态巨行星,没有陆地和海洋,风很大,会出现密集闪电和雷暴。该长成什么样,才能生在长在木星上呢?

  “这个生物是外星版的许田老师,所以一定是高级智慧生物,不仅要保证最基本的生命代谢,还要有高级智能。但木星的环境不适合细胞生物尤其是高级细胞生物,细胞能完成很多复杂的功能,是非常强大的东西,但它本身的结构太复杂了,因此十分脆弱,在木星上很难活下去。”孙诗津一边梳理过往学习的生物学知识,一边头脑风暴。

  后来,他借鉴微生物里的“群体感应”概念,把外星版许田的基本生命单元设计成比单原子大不了多少的、极简单的小分子颗粒,大量的颗粒构成一个非定形的生命整体。“不同种类的颗粒具有不同的性质,颗粒之间能进行简单而高效的信息传递,构成特定的网络结构,并通过能量驱动的网络异构来进行逻辑运算,从而能够发展出高级智慧……”

  孙诗津还考虑到了极端环境下的生存问题。“我一开始想尽办法,没有氧气怎么呼吸,怎么获取能量,怎么躲开密集的闪电,后来我发现自己一直在用人类视角,这是很大的偏见。”他说,索性反过来利用闪电,“剥离出一些基本单元的颗粒,作为小团块式的捕食体,让闪电击中它,存储闪电中的能量后再融合回主体,这样既能替代传统的能量获取方式,又能作为避雷针减小主体被闪电直接击中的概率。”

  后来,许田挑出了一部分作业在课堂上展示,还肯定了孙诗津的体系构建比较详细,这让他很受鼓励。“看上去很‘无脑’的作业,实际上是训练我们创新的思维的习惯,在西湖大学,创新真的无处不在。”他说。